三伏天里走斜街之西斜街

标签:
杂谈胡同斜街 |
西单往北一站地,有个地名儿叫甘石桥,历史上这里确实有座桥,它是元代金水河上的一座石桥,金水河进和义门后,经北沟沿,即现在的赵登禹路向南,在现在的丰盛胡同折向东南,流经甘石桥后折向东北,围绕元大都皇城墙后流入太液池。明代以后,河水干涸,河道填平成街,街因河道走向称斜街,桥称干石桥,清代以后称甘石桥,桥西街道叫西斜街,桥东称东斜街。民国时三年(1924)北平兴办有轨电车,因铺设轨道,故将石桥填平,如今这座石桥仍埋在地下,在它上面的车站仍叫甘石桥站。
西斜街为西北、东南走向,现在,斜街的西侧入口,已经被一片楼盘占据,西斜街的西半部就夹在高楼之中。顺着弯曲的胡同往东走,会突然感觉到周围安静了,一座座四合院显露出来。虽然很多院落已破败不堪,但从门前精致的石礅、梁上透雕的花纹、造型别致的拱门中,还是可以看出这里当年的繁华。
与西斜街相对的是东斜街。
东斜街为东北、西南走向,道路宽阔平坦。街道两旁大多是居民区,少了些古香古色的味道。
北京乃帝王之都,帝王之气体现在一丝不苟的城市规划之中。《周礼 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北京是座规规矩矩的城,街道横平竖直,正南正北。胡同也随城市肌理,多为东西南北,纵横交错,显得雍容大气。然而,就是在这四四方方的都城里,偏偏有一些不规则的小街。它们或弯或斜,给这雍容大气增添了一些变化和灵动。而这些斜街的形成多因古代河道走向和人们为超近道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