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清华园

标签:
清华园秋雨近代建筑杂谈 |
下雨那天,我去了清华园,这是我蓄谋已久的。在北京,我拍过雨中的胡同,还没拍过雨中的校园。于是一大早儿,冒着雨,直奔清华。
关于清华的来历,我简单说两句。1908年7月11日,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受命美国国会,决定将“庚子赔款”尚未付足之款项,从1909年1月起退还中国,用于文化教育事业。当时正是张之洞以军机大臣兼领学部的时候,他是讲洋务的元老,于是外务部和学部合议,以此款选派人材留学美国,并在西郊清华园兴建校舍,筹办“留美预备学校”,1911年春建成,因学校建在清华园,校名便叫“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改为大学;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今年整整一百年了。
国立清华大学主要建筑是在清皇家赐园熙春园和近春园旧址上分期建设起来的。其建筑以美式的校园布局和众多西洋风格的砖石结构为特色。二校门、大礼堂为其中心景观,清华学堂、科学馆、图书馆、西体育馆等建筑分布其间;原王府庭园工字厅、古月堂等古建筑则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8.清华学堂建于1911年,砖木结构,青砖红瓦,法国孟莎屋顶。
11.大礼堂,1920年建成。石板瓦坡屋顶,红砖墙身,圆拱门,花岗石台阶。
21.工字厅,原为清华园工字殿,“留美预备学校”时期为行政办公和宿舍。
31.图书馆,位于大礼堂东北,1919年建成东面一翼,中部大厅和西翼是1931年扩建而成。
37.体育馆,建于1919年,外表采用西洋古典形式,馆前有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建馆初期称“罗斯福纪念馆”。
42.梅贻琦,1931年始任清华大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迄今仍为人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