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饿也想吃,一吃就停不下来?可能是7种因素在“作祟”!4招帮你抑食欲、控体重

标签:
食欲太强抑制食欲方法健康 |
分类: 饮食养生 |
对于有些人来说,一顿饭吃饱就什么都不想再吃了;而有些人胃口却好得像个无底洞,明明不饿,但随时随地都想吃吃吃,还偏好甜点、碳酸饮料、油炸小吃等高热量的食物,导致体重一再失控……

一、7大因素可能
让食欲异常增加
往往在产生饥饿感的同时,我们的食欲会增强,但也有可能在不饿的时候,仍然产生了食欲。
正常情况下,人们白天每隔4~6小时需要进食,而夜晚热量消耗低,可持续8~10个小时不进食。在非必要进食的时间里,其实不太会产生强烈的食欲,反过来说,如果频繁出现强烈的进食需求,可能说明身体存在异常情况。

当血糖不足时,下丘脑会收到“饥饿”信号;当胃部因为饱胀而下坠时,下丘脑会收到“吃饱了”的信号。但过分坚持低碳水饮食,就可能导致人们吃饱之后,仍然会因为血糖不足而食欲旺盛,总是忍不住想要吃东西。
这就造成,即便很多时候已经摄入了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大脑仍然可能产生“没吃够”的错觉。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皮质醇分泌量并不高,但遇到精神压力大、严重焦虑时,皮质醇大量分泌导致能量消耗加剧,容易产生旺盛的食欲。特别是甜食能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缓解压力,所以对甜食的依赖性更强。
因此长期压力大、易焦虑的人就可能会不自觉地进行暴饮暴食来缓解情绪。
而从长期来看,睡不好时机体新陈代谢就差,可能导致营养不良,以致于明明吃不下却常常感到饥饿。


二、警惕食欲亢进
引发的肥胖体型
长期食欲亢进、不加节制地吃,自然就胖得快!而且很容易发展为一种高致病风险的肥胖体型——向心性肥胖。

2、慢性病风险高向心性肥胖患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较高,一直是用来衡量慢性病发病率的重要指标。由于脂肪多集中在腰腹部内脏组织中,会比其他脂肪组织更容易向血液中直接释放脂肪酸,因此对血脂水平的影响较大。
向心性肥胖引起的血脂变化,更易诱发心脏类、肝脏类疾病。还有研究表明,体重正常但有向心性肥胖的人,比普通肥胖患者的死亡率更高。
体质指数
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可得到体质指数(BMI),成人标准值为18.5~24.9,在25~29.9为超重,≥30则为肥胖。
测量腹围
用软尺以自己的肚脐为中心,水平绕腰部一周,在呼气末尾、吸气之前测量。如果男士≥90cm,女士≥85cm,就需要警惕了。
个人疾病风险情况
危险因素越多,则肥胖诱发疾病的可能性越大。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有家族患病史、年龄、身体素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三、控制食欲有妙招
多吃它更减脂
想要控制食欲,进而控制体重,我们可以运用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改掉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之外,还可以利用一些降脂、减压、控糖的调理方。

一方面,蛋白质分子量较大,在体内的代谢时间较长,它会提高小肠内葡萄糖产量,进而使大脑“意识”到饱,从而自动抑制食欲,减少进食量;
另一方面,蛋白质不会在体内储存,也不会大量地转化成脂肪,却能减少赘肉的产生,促进肌肉的生长,从而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率。研究发现,摄入足够的蛋白质,消化过程中会带来20~35%的额外热量消耗。
建议每日摄入优质蛋白质占总热量的10~35%,比如肉、蛋、奶、大豆及豆制品等。
平时可以安排一天4~5餐,少吃多餐,适可而止。比如上午10点钟时可加餐一个苹果;下午4点可适量食用坚果和牛奶等。
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利于保持血糖和血脂平稳,减轻饥饿感和食欲,帮助你在正餐时更好地控制食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