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2020-02-06 06:36:58)
标签:

身体器官

养护法

健康

分类: 保健养生

人体之所以能够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得益于身体各个器官分秒不停的运转,并各司其职、彼此协调但除了岁月带来的衰老,忙碌的生活、不良的习惯、外界的坏境等,都会悄悄破坏各个脏器。


你知道各种脏器最“怕”什么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心脏怕咸,也怕堵


我们人体需要盐,以帮助维持细胞内外液的渗透压、机体酸碱度等的平衡。但国人普遍摄入盐过多,约9.2克/天,超过推荐摄入量5克/天,对心脏的危害可不小。


芬兰国立卫生研究所的教授明确表示:“心脏不喜欢盐。高盐摄入会极大地增加心脏衰竭的风险。”


摄入过多的盐时,为了保持体液平衡,细胞外液就会随之增多,血容量也会增加,血压就会随之升高,血管内阻力增大,则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


高血压,不仅会引起心室壁的肥厚、心力衰竭等疾病,还可以破坏动脉壁,造成血管内膜机械性损伤,导致粥样斑块形成;若是引起冠状动脉的堵塞与狭窄,就会造成心肌缺血,从而诱发冠心病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一穴一饮巧护心

按揉内关穴

伸开上臂,在前臂前区,从腕横纹往上量3横指,两条索状筋之间即是内关穴,用指尖按揉10-15分钟,每日2-3次,左右两手都按。有宁心安神的效果。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控压护心茶

【配方】山楂200克,丹参20克,加少许冰糖调味。


【做法】丹参浸泡8小时后,倒入锅中加水煮开15分钟,再加入去核山楂,少量冰糖煮半小时,放置温热后即可饮用。


山楂有助于扩张血管、降压、辅助预防心梗的功效;丹参激活抗凝系统,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效,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二者搭配,能辅助保护心脏和血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心脏病、血管病变的发生。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二、胃怕凉,也怕饱


1、饮食过凉,伤胃气

胃是喜温的器官,对寒凉刺激比较敏感。寒凉的食物进入胃后,胃需要消耗能量将其升温,再进行消化,增加了“工作量”,负担加重


另外,寒凉的食物进入胃中,胃部的毛细血管遇冷急剧收缩,血管中血流减少,胃液分泌减少,可致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胃胀气、胃痛等症。


2、饮食过饱,易致胃功能减弱

胃是食物消化的核心器官,只要有食物进入,就需分泌胃酸,促进其消化,以便进入肠道。


而吃得太多、太杂,难消化,胃的工作强度就越大。久而久之,胃内环境变差,动力减弱


不仅如此,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时,胃粘膜不易得到修复机会,产生胃部炎症,长期不愈,胃糜烂、胃溃疡很可能就随之而来。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除了少吃生冷食物,日常可适当吃些芋头、羊肉、山药等护胃,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保护胃的健康。


3、两步捍“胃”健康




脾胃同调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精微输布,进而滋养全身。因此,在护胃的同时不能忘记健脾。


【配方】党参5克、黄芪5克、白术3克、怀山药3克、升麻3克。混合煎煮,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冲饮至味淡。但具体用量最好先询问医生。


党参、黄芪皆能补脾胃之气白术调整胃肠运动功能怀山药健脾益胃补肾升麻清热解毒、升阳举陷。此款代茶饮适合脾胃不适,气血不足的人群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修复胃粘膜

胃粘膜有一个损伤与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机制,若遭到破坏,损伤无法自我修复时,胃粘膜就会出现损伤,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胃部问题。


由此可见,胃的健康程度与胃黏膜的存在状态息息相关。而下面这款护膜茶,则能帮助修复胃粘膜。


【配方】白芨30g——生肌护膜;黄芪30g——托疮生肌。


煎煮40分钟后代茶饮用,每天喝200毫升,对胃黏膜长期受损的人群有好处。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三、肺怕燥,也怕烟尘


肺主一身之气,是人体最“娇嫩”的器官之一,且喜润厌燥。中医认为外燥伤人,多从口鼻而入,此时身体首先会以肺来抵抗,可出现干咳、无痰或少痰、喉痒、气喘、胸闷等症状。


而肺又是气体交换的场所,不论是香烟,还是厨房油烟、汽车尾气、雾霾、灰尘等都会对肺部造成伤害。


这些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肺脏后,支气管的纤毛系统会遭到破坏,吞噬、清除功能都会下降,逐渐造成一些慢性损伤,进而诱发炎症,最终影响气体交换,甚至患上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操一饮双管齐下

呼吸操健肺

研究发现,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及耐力有利于肺的健康。平时可以适当运动,或练习腹式呼吸,起到健肺的作用。


健肺呼吸法深呼吸后,将嘴唇噘成鱼嘴状,均匀缓慢地吐气,呼气时间宜长于吸气时间。每次可练习5分钟左右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罗汉果茶

中医认为,罗汉果甘、酸、性凉,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滑肠排毒等功效,素有“神仙果”、“金不换”等美称。


用罗汉果配以陈皮、枇杷叶煮水代茶,具有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等作用,有助于护肺养肺。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四、肝怕脏,怕胖,也怕你情绪差


1、有毒有害物质,降低肝脏解毒能力

肝脏是重要的解毒器官,外来的或体内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都要经过肝脏处理使毒物成为无毒或溶解度较大的物质,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 


而若是经常吃霉变或添加剂过多的食物;滥用药物;酗酒等,肝脏负担加重,解毒能力下降,也易出现肝功能异常


2、脂肪积存,易致脂肪肝

脂肪需要靠胆汁来消化,而肝脏则是合成胆汁的地方,过多的油脂会增加肝脏负担,若无法及时分解,就会堆积在肝脏,变成脂肪肝,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3、情绪抑郁,肝气郁结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肝有疏泄作用喜条达而恶抑郁,心情压抑、郁闷会令肝气郁结,而若久郁不解,就易导致气滞血瘀,从而诱发疾病


4、两步保护肝健康




营养素护肝

蛋白质:肝的再生功能主要依靠蛋白质,因此,适当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能够促进肝脏再生、修复,起到预防和缓解肝脏病变的作用


牛奶、奶酪及其制品、鱼、瘦肉等富含优质蛋白。


维生素E:西班牙索菲亚王后大学医院的科学家不久前表示,维生素E能起到阻止肝组织老化的作用。


坚果、植物油、大豆等中都富含维生素E。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柔肝茶

中医专家针对脂肪肝患者推荐了一款柔肝化脂茶。剂量可以根据情况加减,具体请遵医嘱。


配方荷叶3克、焦山楂6克、化橘红3克、北沙参2克、垂盆草1克。


所有的药放一起煎煮,去渣取汁液,代茶饮,能健脾养肝,通络散结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五、肾怕渴,也怕过剩的蛋白质


1、喝水少了,肾缺水,毒素堆积

体内很多的废物垃圾都是通过肾脏产生的尿液排出体外。如果肾脏不能产生尿液或者产生的尿液少,则就说明肾脏缺水。此时多余的废物、毒就会沉积在肾脏里,伤害肾健康,容易诱发肾结石、肾积水等。


注意:对于普通人而言,鼓励多喝水(每天大约1500ml-1700ml),但慢性肾病患者,出现少尿、水肿症状时则要控制饮水量


2、蛋白质过多会加重肾脏负担

蛋白质是人体不可或缺的营养,但若摄入过多,在体内并不能完全氧化,其最终产物除二氧化碳和水外,还有必须经过肾脏代谢的尿素、尿酸、肌酐等氧化物。因此,为了避免加重肾脏的负担,需适量摄入。


通常建议蛋白质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1.2克为宜,例如体重为50公斤,则每天蛋白质摄取应控制为60克


提示:在蛋白质摄取量需严格控制的情况下,需慎选蛋白质来源,以免造成营养不良。建议选择瘦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3、护肾健康两步走




四神栗子水

配方薏仁、芡实、茯苓、莲子各15克,栗子肉150克,冰糖适量。


【做法】锅中加入2000毫升清水,将所有材料倒入锅中,用小火煮30分钟后加入适量冰糖,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食用。


栗子被誉为“肾之果”,能帮助改善肾虚;薏仁、茯苓能增强肾功能;芡实、莲子能益肾固精。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肾腧穴

补肾护肾,要利用好肾腧穴。其位于腰部纵横肌肉比较高起的位置,也就是下后锯肌的下缘。


身体器官“最怕”这10件事,第一个就有很多人中招!学会这些养护法,健康更长寿!


原创 小编可可 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