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2019-04-23 16:00:07)
标签:

反酸

防治

健康

分类: 保健养生

胃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也极其敏感。


数据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就有1.2亿,消化性溃疡发病率10%慢性胃炎发病率30%,中国是全世界当之无愧的“胃病大国”。


出现反酸、烧心、嗳气的人也不在少数。对此,很多人都选择吃点胃药,有些人吃药效果不明显,有的人当时有效,没过多久又复发了,这是怎么回事?


一、为什么会出现反酸烧心?


正常情况下,吃进去的食物会经过食管,到达胃部,此时胃和食管交界处的“阀门”——贲门,就会“关闭”,让食物没办法出去。


那是什么导致食物“合谋”胃酸,一起攻出贲门,反流至咽口呢?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1、生活不规律

经常暴饮暴食,晚饭吃得太晚或太饱多坐少动,抽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会导致胃酸积累,引起反酸。

2、饮食问题

高脂类食物;辛辣调料;碳酸饮料;洋葱、甘薯、豆类等产气食物;含有大量粗纤维或淀粉的食物等会抑制下食管括约肌的功能,让下食管括约肌更容易松驰,所以就容易发生反酸。


而吃太多或吃太快会使胃内压力升高,导致“阀门”松弛,引起反酸。

3、胃部问题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能造成食管黏膜组织损害,严重者可形成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或食管狭窄甚至癌变


不仅是反酸烧心,有时还会伴随着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背部不适的症状。


据调查发现,40-60岁为胃食管反流病的高峰年龄,而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肥胖、吸烟、精神压力大的人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重在促进胃肠动力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胃炎

胃炎是发生于胃粘膜的炎症。如果炎症反复发作,会使胃粘膜细胞受损、变性,胃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消化功能不足,导致胃部食物积聚,就易出现胃胀、恶心、反酸、嗳气等情况。


胃炎的治疗重在抑制胃酸,记得遵医嘱服药。


提示:若胃炎放任不管,有可能演变成萎缩性胃炎,再逐渐形成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出现癌前病变。


因此为了预防病情恶化,不仅要改善日常生活习惯,还应定期复查胃镜,若有病变可考虑直接将病变组织在内镜下切除。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4、其它疾病

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胆、肝、胰脏、腹膜炎症,以及肠梗阻、胃肠壁张力减弱,也会增加胃肠胀气和反酸现象。

5、药物反应

像布洛芬等常用于退烧、止痛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会伤害胃粘膜,可能会引起胃灼痛、烧心症状;一些安眠药、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有舒张食管括约肌的作用,易引起胃酸反流。


二、好胃养出来


好胃难养,反酸烧心反反复复,除了要改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还要树起胃的保护伞。


1、三大营养素,护好胃健康

果胶

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以减少对胃粘膜的伤害。


苹果、山楂、南瓜等都含有丰富的果胶,平时可以适当多吃些。


花青素

花青素不仅是抗氧化剂,也是强效的抑菌剂,能防止细菌黏附在胃壁上,帮助抑制细菌生长,保护胃粘膜。


桑葚、蓝莓、葡萄、枸杞、紫甘蓝中都富含花青素,可适当食用。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胡萝卜素

胡萝卜素是人体粘膜组织所需要的元素,能保护胃粘膜;它还能转化成维生素A,增强人体胃部抵抗力,促进胃溃疡愈合,降低胃部病变几率。


橙黄色蔬菜和绿色蔬菜,如胡萝卜、菠菜、荠菜等含有的胡萝卜素都不低。


2、日常调理方,促进胃肠动力


藿香苏子茶

将藿香6克、苏子12克打碎成粉末状,放入杯中,加入200-300毫升的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藿香的功效是芳香化湿、和胃止呕,主治食欲不振;而苏子有行气和胃、抑菌消炎的功能,二者对增加胃肠动力有很好的效果,但具体遵医嘱。


干姜陈皮粉

将干姜、陈皮,单独一种,或者二种合起来,磨成细粉,在做菜或者做汤的时候加入一些,对于缓解胃胀、腹胀有很好的效果。

经常反酸、烧心?别急着吃药,找准病根是关键!这些调理方要收好

原创: 小编可可 BTV我是大医生官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