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粥、吃素、喝牛奶……这样养胃,小心越养越差

标签:
养胃幽门螺杆菌健康 |
分类: 医药养生 |
要说春节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答案绝对只有一个:吃。
山珍海味堆满桌,这样一群人却“无福消受”:稍微多吃一点,胃就又胀又疼,翻江倒海闹个不停;有时候还会嗳气、反酸,胃酸夹带着食物残渣直往嘴里冲……
中国有1.2亿肠胃病患者,慢性胃炎发病率高达30%。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广大胃病患者们为了养胃也是下足了功夫,但是!这些流传已广的养胃方式,不仅不靠谱,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这5种方法养胃,越养越差
误区一:喝粥可养胃
很多胃病患者认为粥细软,易消化,能减轻胃的负担,但是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
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唾液中的淀粉酶也是促进消化的重要元素。
而且,粥的水分多,稀释了胃液,加速了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不利于消化吸收。
另外,胃动力不足的人,不能长期喝粥让胃“变懒”,当需要吃点粗纤维食物的时候,胃就会抗议,没法干活了。
误区二:姜暖胃
很多人认为,姜性温,可以暖宫驱寒,因此在出现胃部不适时都会喝一碗姜水缓解症状,虽然这种方法偶尔可用,但长期不可取。
姜属于刺激性食物,如果胃病患者长期服用生姜水,很容易刺激胃黏膜分泌过量胃酸,从而加重胃部的不适感,增加胃痛的症状。
误区三:长期喝牛奶可养胃
没错,胃疼的时候,喝一杯热牛奶往往可立即缓解症状。这是因为牛奶可稀释胃酸,暂时在胃黏膜的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人感到舒适。
但长期喝牛奶就未必对胃有利了。牛奶能促进胃酸的分泌,临床实践证明,它比中和胃酸的作用更强。
因此,胃病的人若进行抗酸治疗,不宜长期喝牛奶,否则会影响治疗的效果或加重对胃黏膜的损害。
误区四:吃素养胃
很多人认为肉类油脂多,不好消化,选择长期吃素食,结果发现身体越来越差。
从营养均衡的角度看,只吃粮食蔬菜不吃肉,容易缺乏优质蛋白质、必需脂肪酸、铁、锌和某些B族维生素,而这些营养元素都是修复胃黏膜所必需的。
胃病患者可以吃肉也必须吃肉,但在烹饪方式上要注意尽量清淡、软烂一些,不能太油腻。
误区五:喝茶养胃
茶中含有一定的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效果,进而会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道的蠕动,有利于消化,所以有喝茶消食之说。
但是,茶喝得不好就会伤胃。茶中的咖啡碱,会给胃带来灼伤性伤害,胃病患者喝茶,切忌空腹喝茶、喝浓茶、喝冷茶,以及一次喝好几种不同的茶。
养胃,其实是养胃黏膜
看过了这么多养胃的错误方式,要想正确养胃,首先得搞清楚胃病是怎么来的。
胃的健康程度与胃黏膜息息相关。胃黏膜是存在于胃部内壁的一层很薄、很脆弱的黏膜组织,如同一堵天然“屏障”保护着胃壁的安全。
胃液也是由胃黏膜分泌的,胃液可以杀死细菌,促进消化吸收,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是,柔软的胃黏膜极易受到损伤,如果修复的速度赶不上损伤的速度,就会造成一系列胃肠疾病。
这些因素,都在伤害胃黏膜:
饮食不规律:该吃饭的时候不吃,胃中没有食物消化,而胃的蠕动还在进行,胃酸就会对暴露的胃壁造成伤害。
此外,吃饭时不注意细嚼慢咽,粗糙食物也会刺激胃黏膜;吃得太快,食物咀嚼不够,会使消化液分泌不足,造成消化不良。
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等药物,均可直接破坏胃黏膜屏障。
创伤:当机体遭受严重创伤、烧伤或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时,会产生应激反应,分泌大量胃酸导致急性胃黏膜病变。
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损伤胃黏膜,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
这种目前已知唯一一种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微生物,是导致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的罪魁祸首,它也使得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
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分布在胃黏膜组织中,同时也生长在人的口腔唾液和牙菌斑中。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典型的“病从口入”型细菌,主要通过口-口传播,由于传统的共餐制及部分地区卫生条件的落后,我国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了55%,约10%-20%的感染者都会发生消化性溃疡。
摆脱老胃病,从根本入手
既然幽门螺杆菌是大多数胃病的主要原因,养胃,最根本的是抗幽。
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有许多方法,比较方便的是尿素呼气试验,吹一口气就能查。
如果你有口臭、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说明可能是中了幽门螺杆菌的招,最好去医院或者体检机构做个呼气试验确诊一下,数值越大,感染越严重。
↑
如何抗击幽门螺杆菌?点击图片了解
感染幽门螺杆菌不会自愈,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标准三联方案、含铋剂四联方案、非铋剂四联方案等。但是,三联和四联疗法都用到了抗生素,就会产生副作用和耐药性的问题,目前,四联疗法的根除率已经降到了70%左右。
好在,现在也有了更新、更自然安全的益生菌抗幽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