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暑节气养生知识(7月22—24日)

(2011-07-21 00:07:51)
标签:

大暑

节气

养生

知识

健康

分类: 节气养生

大暑清热解暑为宜  大暑注意清热解毒

  大暑节气养生知识(7月22—24日)

夏季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且暑气逼人,心气易于亏耗,而导致中暑等病。如果当你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四肢麻木、口渴、恶心等症状时,多为中暑先兆。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处休息,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西瓜汁、酸梅汤等。夏季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暴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有条件的人,进入夏季后,宜常服用一些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克,飞滑石、炒麦芽各30克,甘草3克,水煎代茶饮。也可在暑热之季服用一些仁丹、十滴水等。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盛的时节,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说法,故对于那些每逢冬季发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是最佳的治疗时机。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养生中尤其应该细心调养,重点防治。以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可内服外用并举,具体方法:内服温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金鸡虎补丸、左归丸等,每日二次,每次一丸,连服一个月。外敷药可选用白介子 20克、元胡15克、细辛12克、甘遂10克,同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分成六份,每次取一份摊在直径约5厘米的油纸或塑料薄膜上,贴在后背的肺俞、心俞、膈俞穴上或贴在双侧的百劳、膏盲穴上,用胶布固定。一般贴46小时,如有灼痛感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痒或有温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须注意的是,每个伏天(夏季三个伏天)贴一次,每年三次,连续贴三年,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机体的过敏状态。这种内、外结合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根除或缓解症状。

盛夏阳热下降,氤氲熏蒸,水气上腾,湿气充斥,故在此季节,感受湿邪者较多。食疗药膳以清热解暑为宜。下面介绍几种适合大暑节气的佳肴。

清拌茄子

[配料] 嫩茄子500克,香菜15克,蒜、米醋、白糖、香油、酱油、味精、精盐、花椒各适量。[做法] 茄子洗净削皮,切成小片,放入碗内,撒上少许盐,再投如凉水中,泡去茄褐色,捞出放蒸锅内蒸熟,取出晾凉;蒜捣末;将炒锅置于火上烧热,加入香油,下花椒炸出香味后,连油一同倒入小碗内,加入酱油、白糖、米醋、精盐、味精、蒜末,调成汁,浇在茄片上,香菜择洗干净,切段,撒在茄片上,即成。[功效] 清热通窍,消肿利尿,健脾和胃。[注意] 豆角一定要焯透,以防止中毒。

炝拌什锦

[配料] 豆腐1块,嫩豆角50克,西红柿50克,木耳15克,香油、植物油、精盐、味精、葱末各适量。[做法] 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均切成丁。锅内加水烧开,将豆腐、豆角、西红柿、木耳分别焯透(西红柿略烫即可),捞出淋干水分,装盘备用。炒锅烧热,入植物油,把花椒下锅,炝出香味,再将葱末、盐、西红柿、味精同入锅内,搅拌均匀,倒在烫过的豆腐、豆角、木耳上,淋上香油搅匀即可。[功效]生津止渴,健脾清暑,解毒化湿。

绿豆南瓜汤

[配料] 绿豆50克,老南瓜500克,食盐少许。[做法] 绿豆清水洗净,趁水气未干时加入食盐少许(3克左右)搅拌均匀,腌制几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南瓜去皮、瓤用清水洗净,切成2厘米见方的块待用。锅内加水500毫升,烧开后,先下绿豆煮沸2分钟,淋入少许凉水,再煮沸,将南瓜入锅,盖上锅盖,用文火煮沸约30分钟,至绿豆开花,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即可。[功效] 绿豆甘凉,清暑、解毒、利尿;配以南瓜生津益气。是夏季防暑最佳膳食。

苦瓜菊花粥

[配料] 苦瓜100克,菊花50克,粳米60克,冰糖100克。[做法] 将苦瓜洗净去瓤,切成小块备用。粳米洗净,菊花漂洗,二者同入锅中,倒入适量的清水,置于武火上煮,待水煮沸后,将苦瓜、冰糖放入锅中,改用文火继续煮至米开花时即可。[功效] 清利暑热,止痢解毒。适用于中暑烦渴、痢疾等症。[注意] 喝此粥时,忌食一切温燥、麻辣、厚腻之物。

大暑与养生食俗菜品

红糟羊肉 养生菜 蕨菜炒冬菇\虾皮丝瓜\清炖蚌肉\西瓜鸡\西瓜皮海蜇砂锅 养生汤 鱼圆莼菜汤\西瓜排骨汤\绿豆南瓜汤\冬瓜荷叶薏米排骨汤\雪梨白果甜汤 养生粥 薄荷粳米粥\苦瓜菊花粥\芦根粥 养生药膳 甘草绿豆炖白鸭\莲子丝瓜花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