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还在谈“艾”色变?关于艾滋病,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2016-12-01 15:31:58)
标签:

杂谈

​【作者:幽宁猫、编辑:窗敲雨】

今天又到了世界艾滋病日,关于艾滋病,很多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会传染”和“很可怕”的层面。我们为什么依然会谈“艾”色变?还是因为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还太少。其实,以目前的医疗现状,HIV感染者在早发现、坚持监测和治疗的前提下,一样可以拥有相当长的存活时间和高质量的生活。

关于艾滋病,预防医学专业,某疾控艾滋病防控专员,分答热门答主幽猫宁有话说。希望借这篇文章,大家能对艾滋病了解多一些,误解更少些。


​你可能已经知道:

艾滋病是什么?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HIV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缺陷疾病。这种病毒会破坏免疫系统,让人变得容易感染、容易患上癌症。


HIV病毒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 与感染者进行无保护措施的性交(经阴道或肛门)或口交;
  • 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
  • 合用受到污染的针头、针管或其它锐器;
  • 在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期间在母亲及其婴儿中间传播。


但不通过以下方式传播:

  • 蚊虫叮咬
  • 与感染者一起吃饭、拥抱等等日常接触


预防传播的措施:

  • 安全性行为(例如使用避孕套)
  • 及时接受检测及治疗
  • 保证血液制品都经过HIV检测
  • 避免注射器和针头共用
  • 利用药物阻断母婴传播

​你可能还不知道:

艾滋病离普通人并不遥远

有人会说:“艾滋病嘛,不知道就不知道,我身边从来没有听说过谁得艾滋病,不知道也无所谓。” 也有人会说,“艾滋病吗?那些吸毒共用针器、非法卖血者、性工作者才是高危人群,普通人群哪有那么容易中招。”但事实上,艾滋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发现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计57.7万人,经测算估计,全国人群总感染率约为0.06%,也就是说,每1万人中有6人“染艾”。值得注意的是,据估计仍有多达32.1%的感染者未被发现。

还在谈“艾”色变?关于艾滋病,你还需要知道这些

​的确,艾滋病在传入中国的初期,很多病例是以吸毒共用针管、非法采血浆等方式传播的。但近年来,艾滋病传播的途径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现在,性传播已经逐渐取代前两种方式,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无论异性还是同性,不安全的性接触都存在传播风险。​


感染HIV,不是“绝望的末日”

在不少人心目中,艾滋病和HIV感染是可怕的“绝症”,一旦感染,人生就算走到了尽头。但事实上,HIV感染者在早发现、坚持监测和治疗的前提下,一样可以拥有相当长的存活时间和高质量的生活。

我所认识的一位黑人朋友是美国最早一批感染者之一,他1987年被确诊,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这得益于他发现的阶段早,并且积极配合治疗以及定期的医学随访。像这样的感染者在中国也并不是少数。所以我可以说,艾滋病不等于绝症,我们甚至可以把它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做比较。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绝不是一片黑暗,我们在警惕疾病的同时,也有必要打破对它的盲目恐惧。​

该怎么做?  

  • 普通人也要做好预防

安全性行为尤其重要。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不过除了节欲,没有任何预防措施是百分百有效的。

  • 如有怀疑,及时检查

如果担心受到传染,建议尽快拨打咨询电话,或者去各个区的疾控中心,进行相关检测。我们的检测都是完全免费且绝对保密的。

及早发现和监测感染,可以将危害降到最低。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

如果不幸成为感染者,也不必绝望,积极配合治疗,依然能从病毒手中夺回人生。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定点治疗医院,它可以为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药物,然后还应该进行定期检查。我们会为感染者提供cd4、病毒载量检测,并评估是否存在机会性感染。如果是比较贫困的感染者,每个区民政局还可以提供医保补助。同时,社会上一些ngo组织也在为HIV感染者提供心理和治疗等方面的支持。

人类与艾滋病已经斗争了三四十年,虽然还没有找到根治它的办法,但是我们已经找到了封印这个恶魔的枷锁。克服恐惧、拥抱希望、谨慎前行,那些无法打败我们的,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想知道更多HIV或AIDS的知识,可以在分答上搜索作者【幽宁猫】提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