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2011-01-10 22:03:37)
标签:
美术教学论文 |
分类: 教学 |
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思考
摘要:
关键词:美术、兴趣、想象力、审美情操﹑观察力﹑视觉表达﹑评价
绘画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学生更愿意画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每一节美术课中兴趣盎然、体味美感、激发想象、创新作品,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面临的严峻的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创造之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探索。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辅助者,以学习者的平等心态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去,协同合、师生互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纵览小学的美术教材,既有生动有趣的童画、想象画、卡通画,又有中外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画家笔下的动物画、风景画;既有动手操作的工艺品、小制作课,又有走出课堂、描绘大自然的写生课,教师在教学时用有趣、童话般的语言来描绘教材中的画面,可给课堂注入兴奋剂,形成宽松、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绘画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美的教育。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虽然他们已经能够运用某些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但很大成分上仍然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带着喜爱感受艺术形象,掌握相应的绘画技能。一、二年级学生处于幼儿期向儿童期发展阶段,儿童的美术活动主要体现为游戏性。
美术是一门想象艺术,涂涂画画是学生的天性。但这种兴趣是短暂的,在美术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奇、易兴奋、好探求的心理特征,抓住兴趣点,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得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从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
我们知道,小学生作画开始时都是凭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么画,他也照着画,缺乏自己的独立性。正是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使小学生的作品多姿多样。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示范,他们也能画出千姿百态、形象色彩各异、充满稚气和美好愿望的作品,那是小学生心灵真实的体现。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好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可以为孩子插上腾飞的翅膀,没有合理的想象,就谈不上创新.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启发儿童的想象力,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把素质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培养出具有想象力,富有创造精神,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素质全面的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艰巨而重大的课题,怎样才能使学生创作出更实用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呢?我认为这就需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取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那么,又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呢?
1、抓兴趣点
a、猜谜激趣。
如第三册教材中《我和昆虫》一课,我首先就以猜谜形式揭示课题,引入新课。用猜谜的方式把一只只可爱的昆虫引出来,然后引出“同学们,这就是我给你们带来的自然界的好朋友。”这样一来,学生觉得和昆虫很亲近,更能想象出怎样和这样昆虫玩耍的,更能打开学生的思维。
b、儿歌激趣。
第九册教材中《动物的脸》一课,教师课前编好一首儿歌,一进课堂就朗诵给同学们听:“妈妈带我上公园,各种动物真好看:大灰象喷水玩,小猴子荡秋千,熊猫戴上黑眼镜,孔雀展开大花扇……”听着听看,同学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动物。教师话音未落,大家都抢着说开了:“我也去过动物园,有很多很多动物,我最喜欢猴子,它们非常顽皮。”“我最喜欢长颈鹿!”“我最喜欢老虎!”这样,同学们自觉地随着记忆进入了想象世界。
c、音乐激趣。
《小鸟的家》一课,课前,我与音乐教师联系,教唱好《快乐的节日》这首歌,上课铃一响,录音机里轻轻播放《快乐的节日》,教师随着音乐唱起来:“小鸟在前面带蹈,春风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小朋友们也跟着唱了起来。唱着唱着,小鸟齐飞的画面自然地呈现在小朋友的脑海里,然后再导入快乐的小鸟突然伤心了,给学生留有了悬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制作小鸟的家的兴趣。
2、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生动活泼幽默诙谐的语言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带入一个轻松地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如同身临其境般地被陶醉迷恋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创造着独特的个性化的艺术形象。
3、用直观形象的教具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成人的想象力更奇特,更天真无暇更淳朴。一旦触动学生那想象的翅膀可以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和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能感受美、鉴赏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所以,在每节美术教学中都有必要提供一些直观形象有趣的教具。比如我在上《面塑》时,利用课件导入让学生欣赏说说自己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喜欢。学生个个振振有词,在接下来的塑造艺术形象时,学生就能迁移想象画出令人想象不到的造型。结果画出了一只长着一对翅膀的老虎。
4、用肢体动作和表情作引导,丰富想象力。
肢体动作和表情是无声的,但能激发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而且我相信每个学生对各自看到的肢体动作和表情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这就是为学生营造一个想象的空间去塑造各自心中的艺术形象。
5、用活动贯穿教学始终,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做游戏。如果能把每个教学内容编成童话并让学生动手制作,学生就会一直兴趣高涨并沉浸在想象的天国里。
总之,要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就必须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勤于思考,乐于表达进而完善一个个栩栩如生又姿态各异的艺术造型!相信这些艺术造型也都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并能表达他们心中的价值观和情感体验,也就是说学生最终会在美术课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以及美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会留心观察他们身边的艺术形象提升自己的感悟水平!
由于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因此要尽可能地让他们去接触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让他们运用各种感官去了解周围的一切。感知力是一切领域的人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能力。视觉是一种主动性很强的感官形式,进行积极的选择是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要使小学生具有一双善于选择的眼睛,就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小学生能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如到了秋天,带领小学生观察花园里的花草植物、马路上人们的服装变化;户外活动时,观察蓝天、白云、晴天、雨天;体验班级农作物收获所带来的喜悦......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与观察,在他们进行选择之后,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画中来,才能使作品的内容丰富、生动感人。
在传统的儿童画教学中,大多形成一种固定模式,从整体到局部,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他是从成人角度出发,太过于理性,不适合年龄较小的对象。儿童依靠直觉能创造性的表现视觉意象,儿童同的早期的艺术形式,含有高度抽象的几何图像,它们并不是对大自然的复制,而是对大自然特征的本质反应。由于儿童特殊年龄段的独特心理,他们的注意力注定不会坚持太长时间。所以,如何让让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内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则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有必要让儿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或画题进行描绘,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可以是有趣的物象、难忘的经历、美好的事物…
另外,还要引导儿童选择那些不一般的对象来表现,即特征鲜明﹑特点突出的对象,不要选择那些平庸的,过于常规东西。这就是对对象的选择,要懂得分辨﹑懂得捉影。
例如:在一次人物写生训练中,我让学生说出他们平时最亲近的人是谁?最想画的人是谁?他们长什么样?…让他们把特征说出来,并让他们欣赏了大量的中外绘画作品和摄影作品,让他们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人物,抓住人物特征。这样,他们知道了:并不是把长的漂亮的人画下来,而是要选择那些帐的有特点的人来表现,可能他们未必长的“美”,单他们一定都有“个性”。或长脸颊、或胖脸蛋、或眯眯眼、或扎辫子、或张嘴巴…总之,个性鲜明,有活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懂得什么样的人值得“留下”,什么样的人物不可取。
总之,观察与欣赏,交流与互动式引导儿童绘画前的必要准备,是儿童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去教学,让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示范、提示,并且要加强课堂的趣味性,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侧面接受艺术熏陶,得到艺术享受,提高艺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龚邵契.《赞扬孩子的正确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对美术教学的意见》. 湖南美术出版社.
[3] 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4] 杨景芝.《依靠直觉进行儿童美术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