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陆机的文学创作观

(2012-03-07 17:01:28)
标签:

教育

                               陆机的文学创作观

                                       ——陆机《文赋》读后感

    西晋陆机的《文赋》,历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创作理论作品。《文赋》的出现甚至被看作是“中国文学理论觉醒”的标志。它所提出的有关文学创作的一系列理论,对后世文学及文学理论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文赋虽短(不足两千字),但蕴意丰富、深远,可探讨空间甚巨。兹试从陆机创作文赋的背景、文赋中所体现的问题及其解答之道、产生的影响三方面简要论述。

一、陆机创作文赋探源

陆机为何要写“文赋”,他何以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赋》?这需回到陆机的时代去了解陆机、了解当时的时代精神(即文坛风气)、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

   《文赋》的形成,不仅受到了时代思潮的影响,而且与文学的发展演进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时代的必然产物。试从社会思想背景、文学背景两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社会思想背景

据相关史料记载和情理推测可知,《文赋》当作于永康元年陆机四十岁时,此时陆机的人生已快走到终点,他生平的经历、遭遇势必会影响其创作心态,会《文赋》中留下鲜明的烙印。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所说,“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一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必然与时代政治息息相关。西晋是一个在阴谋与杀戮当中建立起来的短命的政权,本身便无道德标准可言。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西晋文学家们的创作心态充满了悲剧色彩,自汉末以来文人群体那种激烈、自由、浪漫的精神自此几近全失,转而发展成为一种审慎、谦柔、明哲保身的群体性格。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带有一种感伤和哀吟。西晋文人普遍追求温丽的风格,寻求纤柔的感觉和细腻的技巧,故力求典雅、模拟古典的风气兴盛。陆机在这种时代的创作心态和创作实践下创作《文赋》,自然重视文学的艺术形式,尤其重视结构、修辞、象征、音律、文体等创作技巧。

(二)文学背景

当时文坛人才之盛与雅重诗赋,文人的世俗心态及追求直观感性的审美意识,皆成为《文赋》产生的直接养分。江东地域文化在陆机文学思想的形成当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陆机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是当代论者需多加关注之领域。

考察当时的思潮再结合《文赋》自身所呈现出的风格和特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文赋》的产生深受魏晋时盛行的玄学思潮(尤其是“言意之辨”)的影响。陆机首次将“言意之辨”从哲学领域引入到了文学领域。他本人的创作也反映了西晋文学普遍存在的情绪。文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外部社会政治条件的制约,更有其内部的发展规律。陆机对文学特质的逐步认识,和因受魏晋玄学的影响而形成的高度思辨的思维方法,具备了进行文学理论创作的条件,《文赋》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

二、文赋中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陆机在序中直言“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可谓一语道破文赋的主旨所在,全文围绕如何使“意称物,文逮意”而展开论述。陆机提出“物—意—文”的文学理论也因此成为后人阐释的重点。先看陆机对此问题的解答。

(一)“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文”

陆机认为,欲“慨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须先“玄览”、“典文”。即创作之前,一定要先观察万物(如“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熟悉典籍(“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颐养性情(“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颐情志于典文”),再展开想象、联想(“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使内心处于虚静的良好状态(“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接着要考虑立意谋篇,组词成章(“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达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以笔端”的境界)。

(二)“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文学作品从无到有,如何把想象的内容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即“叩寂寞而求音”。陆机提出语言表象尽意的探寻思路有:一是“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方润”;二是“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三是“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之未振”;四是“抱景者咸叩,怀响者必弹”。行文方式或采取正叙“因枝以振叶”,或采取倒叙“沿波而讨源”,或由难到易“本隐以之显”,或由易到难“求易而得难”。正如“虎变而兽扰”“龙见而鸟澜”。有时“妥帖而易施”,有时“岨  而不安”。动笔之前要做到“罄澄心以凝思,眇众虑而为言”。

(三)“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文学创作讲究情感和形象。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要求、规则,“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陆机从内容、形式(即言和辞)两方面概括了十种文体的特点:“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悽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徹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规定,但也有总体上的要求:即“禁邪而制放”,“辞达而理举

(四)“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与毫末”

    在文章的遣词造句上,陆机强调一定要反复推敲,“在有无而黾勉,当深浅而不让”,“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定去留与毫末;苟铨衡之所裁,固应绳其必当”。在前后文的段落安排上,不可“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需把握好关键,善于用警句,“立片言而居要”,从而使“众辞”得以“效绩”,“文繁理富”。陆机强调好文章要平中见奇,正所谓“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彼榛楛之勿翦,亦蒙荣于集翠。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这也反映出了文章的社会作用,如文尾所言,“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其教化作用形象地说是“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被金石而德广,流管而日新

(五)“唱而靡”、“应而不”、“和而不”、“悲而不”、“雅而不

   或讬言于短韵,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犹弦幺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陆机这段论文病的描述,也正是他所提出的五条审美标准,并以音乐作喻,堪称绝唱。

(六)“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际,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陆机灵感现象的把握与言教可谓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中关于灵感最为经典的论述。他生动直观的描述触及到文学创作中灵感思维的一些重要特征,如灵感所具有的“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的突发性和不可把握性;“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的偶然性;“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的创造性。但若灵感消失,“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这个比喻倒也生动形象。

总之,陆机在总结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文学作品的创作首先立意一定要巧,其次语言一定要美,最后音韵一定要和谐。从文学艺术的特征来看,这三点的确抓住了文学创作的关键。

三、文赋的影响

    文赋产生之后,不仅对当时的文坛、社会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仍有大量研究文赋的论文、专著涌现。

有论者指出,《文赋》对中国文学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诗歌特征作了新的理论概括;二是提出了以想象为中心的艺术构思论,突出了想象的作用;三是重视文体研究,对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在理论概括方而更趋于缜密。

先秦时代提出“诗言志”,未提到诗歌的抒情特点,突出了文学的政治教化功能;到了汉代,对诗歌特征的论述比较全面,将“情”与“志”并举,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但却把“情”“志”限定在儒家伦理道德和礼制范围内。陆机在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诗歌特点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缘情绮靡”说,第一次明确诗兼具抒发情感和美的形式,突破了儒家“礼义”之束缚。“缘情绮靡”说是陆机创新的一大亮点,这种理论概括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刘腮、钟嵘、白居易、韩愈等人的文学情感论,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渊源。

   《文赋》形象生动地描述了从艺术构思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指出想象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并描述了创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一些特点。陆机的艺术想象论对刘鳃的《文心雕龙·神思篇》产生了重要影响,刘勰对想象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论述了想象的心态论、想象的特点论、想象的功能论,并对思维活动中的灵感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在文体方面上,陆机对前人的超越,表现在:针对诗提出“缘情绮靡”说,强调感情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第一次体现了诗歌抒情的本质;针对赋提出“体物浏亮”说,要求语言清楚明确;从理论上探讨文体多样化的根源,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作家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不同,文学创作的体裁不同。陆机的文体论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影响极大,如对挚虞、李充的文体论、刘勰《文心雕龙》文体论、沈约等人的声律论、萧统《文选》中的文学观念等的影响,皆是在陆机思想影响下,从某一方面深入发展。《文赋》的创新及其影响使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文赋》的局限性,有人说,“陆机所说的客观事物很狭隘,仅指自然景物,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事物没有触及;对文学和现实生活的关系缺乏应有的重视;对创作中的灵感问题,陆机只强调作家的主观作用;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没有提出独到的见解”。此种见解有失偏颇。文赋固然存在时代的局限,并非完美之作,但此种苛刻的评价实难令人接受。陆机虽未言明社会生活中的事物,但他却在其中有深切的体会,借写自然景物而间接透漏出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这也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压抑思想有关;陆机首次提出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已难能可贵,怎可苛求?陆机在文赋最后一段点明文学的社会作用,指出文章可“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对文章的艺术效果做了较具体的阐述,这就比前人有所进步。

清代章学诚曾说:“古人论文,惟论文辞而已矣。刘勰氏出,本陆机氏说而论文心。”《文心雕龙·序志篇》说:“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为文之用心”,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构思问题。刘勰文学构思的学说源自陆机,而陆机本人也是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和自己在创作实践的体会中,“有以得其用心”,故作《文赋》。前人论文“惟论文辞”,陆机则承担了文学史上第一篇创作论的历史任务,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构思问题。陆机所论述的构思、想象以及灵感第问题,可谓创新之举,且明确地分化出一些文学的基本要素,为文学批评史提供若干范畴,此举堪称为文学创作理论做出了开拓性贡献。“在文学理论发展史上,从曹丕的《典论·论文》到陆机的《文赋》再到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稍后钟嵘的《诗品》等一系列文学理论专著文学理论思想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陆机的《文赋》则起到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伟大作用。”

2012年3月7日17:02: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