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电影《回归》解析

标签:
转载 |
片名:Vozvrashcheniye/The
Return
译名:回归/归乡
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Andrey
Zvyagintsev
主演:弗拉迪米尔·加林Vladimir
Garin
伊万·杜布朗拉沃夫Ivan
Dobronravov
康斯坦丁·拉朗尼柯Konstantin
Lavronenko
娜塔莉亚·维杜维娜Natalia
Vdovina
2003年本片荣获第6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
电影《回归》解析
故事简介:
一个离开十二年的父亲突然回到家,然后带两个男孩子去一趟远游。这是一次奇怪的远游,一路不顺利,父子之间充满隔阂以及抗争,最后以悲剧结束。
场景解析:
序幕
场景一:高台跳水
电影一开始,出现了几个男孩在海边的一个高台上跳水。跳水看似是一个游戏,可是却是一个成为真正男子汉的仪式,被同伴认可的基准线。这里导演采用了不同的拍摄视角,在其他男孩们跳高台时,是由下至上仰视视角,而安德烈的跳跃却突然处理为正俯。仰视视角的背景是天空——祥和,而正俯视角的背景为海平面——沉重,后者让整个海面笼罩着死亡的气息,与后面父亲沉入大海的画面相照应;站在高台上具有“恐高症”不敢往下跳的伊凡与后面一个人独自爬上高塔并扬言往下跳的伊凡形成强烈的反差。
场景二:兄弟打斗
哥哥安德烈在同伴的逼迫下背叛了自己的弟弟,称伊凡为“胆小鬼”,原本被同伴排斥的伊凡在面对哥哥的嘲笑时,火气突然爆发,和哥哥安德烈吵了起来。在孩子生活的圈子中,被同伴排斥意味着是对世界的格格不入,注定要生活在孤独的边缘世界,哥哥安德烈为了自保,背弃了亲情,丢下了胆小的弟弟伊凡,而伤害伊凡最深的却恰恰是自己的亲哥哥,伤害最深的人往往是你最爱的人,所以最可靠的只有自己和自然。
弟弟伊凡一直追逐哥哥安德烈到家,母亲倚在门口神色阴郁而古怪地抽着烟,告诉他们:你们的父亲回来了。电影从这里才开始完成导演与演员的名单播放,意味着电影正文的真正开始。
正文
第一篇:父亲的睡姿
父亲在床上睡着,镜头从分开的脚丫子开始,渐渐推向熟睡中父亲的脸,像耶稣受难图里主的儿子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形象。一张床,一位沉睡的父亲,暗蓝色的锦缎如水,覆盖父亲的身体,如死去般安详。这是一个伏笔,是一个概括,是所有意象的集合:水、父亲、平静、冷色调、距离、死亡。床上那粗犷的男人,是12年没有露面的父亲,陌生的父亲,导航员父亲,就这样回到安德列和伊凡俩兄弟平静的生活里。
第二篇: “父亲的课程”或者“儿子的课程”
就像我们称为“教学”的过程同时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一样,在电影中,借助于一次“旅行”或者“探险”,父亲展开了若干他认为儿子们必须经历的课程:
第一课:酒。
父子相聚的第一面,是在餐桌上。父亲打开一瓶干红,为自己倒上酒之后,对母亲说:“给他们点酒。”在儿子平生第一次品尝酒的滋味后,他问小儿子伊凡:“喜欢吗?”“不完全。”伊凡说。“我喜欢,爸爸。可以再来一点吗?”大儿子安德烈也许是在幼童时接受过父亲的熏陶,或者是因为已经长到了理解男性的年龄,所以他的回答与弟弟正好相反。但是父亲说:“够了,吃饭吧。”
第二课:权威与服从。
正像所有神话与历史所揭示的,男性世界是一个权威与秩序的世界。尊重并服从权威,或者成为权威,是在男性世界里生存的必要法则。
第二天(星期四),旅行正式开始了。父亲开始了对小儿子伊凡的规训:“伊凡。”“什么?”“什么,爸爸。”“什么?”“你应该说‘什么,爸爸’。”“什么,爸爸。”伊凡极不习惯这样不够亲昵的对话。电影中,“叫我爸爸”的规训一直在父子之间重复着。安德烈马上接受并习惯了这种称呼,而伊凡一直要到失去父亲后,才从心底里喊出了“爸爸”——他仍然不习惯权威与秩序,而以母爱的标准来理解这个世界。
与权威相伴的必定是服从,这是电影中重要的课程之一。因为对于伊凡而言,在母亲无条件的呵护下,他发展了更多的任性,而任性是孩子气的主要表现。父亲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矫裣着“权威”的课程,展开“服从”的课程: “你还有两分钟解决你眼前的食物”,“你还有30秒钟解决你的汤和面包”,“坐下,然后吃的面包和汤,明白吗”。“谁吃在最后一个谁就得洗盘子。”在海岛上进餐,父亲用男人世界的规则,取代了母亲世界的规则:无论谁吃到最后一个,洗盘子的总是母亲。
第三课:暴力。
从餐馆出来,父亲在打电话;安德烈刚刚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会了唤服务员过来付帐的技术,手里还拿着父亲的钱包,于是两兄弟决定看看包里到底有多少钱。这时两个个大男孩走过来,希望分享他们的钱包,在遭到拒绝下,大男孩打倒兄弟俩,抢了钱包就跑。父亲开车将拿走钱包的那个男孩追了回来,让他站在兄弟俩面前,然后父亲对安德烈和伊凡说:“他是你的了——他打了你,做你想对他做的事。” “我没有准备好。”安德烈为自己辩护道。“你应该一直作好准备的。”父亲反驳说。“和平”是从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子(应然)这一理想与浪漫的态度来理解的,而“暴力”则是从这个世界的实际是什么样子(实然)这一现实的态度来理解的。对男性而言,宣扬暴力也许错了,但用暴力的形式保护自己以及家人,捍卫自己的尊严,却仍然是不得不保留的最后防线与不得不承担的特殊职责。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这次事件无非是父亲一手策划的一堂课。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其实是父亲认为一个男孩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课程。所以当伊凡说“你看到的,为什么不来阻止他们”,父亲的回答是:我在打电话。
第四课:惩罚。
父性的爱是有条件的爱,如果你不符合这个条件,你将得不到父爱,甚至还将接受某种惩罚。这个世界的规则,有部分是人与人交往中反复博弈而来的游戏规则(如前面男孩间的游戏),还有部分是权力者(父亲)为确保权威与秩序而制订的规则。也许从“应然”的角度,后者是需要反思它的合法性的,但是世界与历史就是这个样子,你必须首先真实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父亲的课程中,“惩罚”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
当他们在一个美丽的湖边经历了美妙的钓鱼、烧烤和野营之后,在第三天开始了新的旅程。但是伊凡却抱怨父亲的安排让他不得不中止了钓鱼,不得不放弃了钓到一条大梭子鱼的机会。父亲让伊凡“闭上你的鸟嘴”,并在伊凡继续絮叨时将伊凡和他的渔竿丢在一座桥上,自己则与服从的大儿子一道继续前进。这是一次漫长的放逐,在旷野,没有回家的办法,也没有继续前进的可能,伊凡孤零零地坐在路边。后来又下起了雨,他被彻底地淋湿。内心充满了绝望,无助与懊悔,自然还有怨恨。直到这时,父亲的车笛才重新响起。“告诉我你为什么回来?为什么?”伊凡坐回车上责问道,“你不需要我们,没有你我们生活得很好。你为什么要回来?”“你妈妈要求我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我也希望和你们相处一段时间。”只有在这里,在快速前进的画面中,电影才透露了一点点背后的信息。但是父亲显然没有将更清晰的意图告诉儿子,因为他想必知道,男性气概所需要的一切,是不能通过传授和背诵获得的,它们只能被经历,被体验而拥有。“为什么,就为了奚落我们?”可惜伊凡在这个时候,是还不能够明白这一切的,也许在他明白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
第五课:担当。
母亲为孩子们准备好她能够准备的一切,让孩子们分享她用自己血肉化成的“乳汁”;但是父亲却告诉孩子,你必须自己来承担一切的职责与重任,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你。这显然是父亲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就像狼的生存法则一样,公狼会把刚刚断奶的小公狼从母亲的怀抱驱逐到家庭的狩猎领地之外。“你自己为什么不去把它追回来?!”当安德烈告诉父亲有人抢了钱包后,父亲这样回答。“建好你们自己的帐篷。” 每到一个新的宿营地,父亲这样要求以前没有在野外生存过的儿子。“脱掉你的鞋子,下来,像我一样做”,“用你的手”!在汽车陷在泥泞中时,父亲要求儿子冒雨砍来树枝,三个人一道努力将汽车从困境中拉了出来——在这时,安德烈可能是第一次尝试着发动了汽车,但就这样,他明白了汽车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物,你可以很轻易地控制它。 “把柏油涂在小艇的每个缝间!”当他们来到海边,是谁已经安排了小艇与出海?“用力划!”在他们的小艇驶向目的地——一个海岛的时候,突然半途熄了火,于是在父亲的强制式命令下,儿子学会了划船。
母亲的世界是感性与美丽的。而父亲所带来的世界却是理性和残酷的。当母亲用她的胸怀拥抱起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时,父亲伸出他的一根手指指向更遥远的地方。那里或许冰雪交加,或许地冻山寒,但我们必须生存下去。人是在母亲的怀抱里长大,但在父亲的指引下走进另一个客观现实世界的。我们在母亲的双眸里寻到自我,而在父亲坚定的目光下找到属于自己在这个客观世界的位置。母亲是家,而父亲将永远是一次远游,颠簸、崎岖、神秘的一次远游。
第六课:信守承诺。
在海岛上,儿子们要求去钓鱼,父子约定了时间。结果,儿子们发现了一艘搁浅的沉船,并为了钓到一条船舱里的大鱼,推迟了回去的时间。“看我们抓到了什么?”安德烈走向等待着他们的父亲,努力装出的喜悦并没有掩盖住他因为迟到而带来的忧虑。“安德烈,现在几点了?”“什么?”“你的表几点了?”“七点,爸爸。”“你们应该几点回来?”“三点半。”安德烈低声回答。“你有看见这条鱼吗?”伊凡不满地插嘴,对他而言,重要的只是这条鱼。“我并没有跟你说话!”父亲道,他站起来,走近安德烈,“你们为什么回来晚了?”“嗯,你知道……”没有等儿子解释,父亲给了他两个耳光。“你听到我叫你了吗?”“没有。”他得到了第三个耳光。“不要打我,你听我解释。这条鱼……” “我为什么给你表?”“让我看时间。”“那么?”“可我们抓到了一条鱼。”但是他又得到了一个耳光。“是我的原因所以晚了。”伊凡不忍心看到哥哥因为自己而遭受这样的惩罚,“我们找到了一条船。”但他被父亲推翻在沙滩上。“别打我,是伊凡。”安德烈步步后退。“但你有表。”父亲说着,又是一个耳光。父亲想说的其实是:当船长缺席的情况下;大副就是领袖,就是发号施令者;当船长与大副都不在的时候,责任与命令权都将交在水手长的身上。但是两个儿子在此时是并不能够理解这些的,他们被激怒了,——当然,即使愤怒本身,也是必要的一课。
最后一课:真爱。
一个处于对抗关系中的故事,矛盾终于在父亲打了安德烈一巴掌之后达到顶点。伊凡跑到高塔上,父亲为救小儿子伊凡从高塔上摔下去,死了,死亡来的十分突兀和仓促,时间静止了。父亲用最后的死亡来诠释了“父爱”这个词,意义深刻。父亲用生命捍卫了对人性中爱的不容置疑,尤其是血缘之情。不管怎样,人类不失去真爱,就永远有希望的未来。这是父爱与人性真谛的双重心灵回归,用生命以献给他还没有完全成长、成熟的孩子面前。如果父亲真的是弟弟想的那种人,世界就彻底没有希望了。这正是导演的高明意图所在,有评论认为这是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的影片,有借喻俄罗斯失去昔日的追忆痕迹。
第三篇:完结
“我们必须把他带回去。”在父亲的尸体前,安德烈对伊凡说。“怎么办?”“用你的手。”这是在车陷泥泞时父亲命令儿子将树枝塞到车轮底下时说的话,现在安德烈明白了其中的真正含义:用手,而不只是用美好的愿望;用自己的手,而不是任何其他的人。于是他们砍来树枝,历经千辛万苦,将父亲沉重的尸体拖到了小船边。第二天,两个孩子将东西搬上船,开动马达,载着父亲的遗体返回陆地。但是,在靠近海岸时,小船触了礁。安德烈走下水,将船拖近岸。兄弟俩一次次地将东西搬回岸上。当他们将东西装上车子之后,却发现触礁的小船正带着他们的父亲渐渐地沉入大海。“爸爸!”伊凡第一次发乎内心地喊道,并在这一刻突然地领悟父亲和他所做的一切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然后,安德烈开动了车子——像父亲所希望的那样,他们经历了“儿子的课程”,回到了自己的生活中。
上帝用七天“创世纪”,而影片中的父亲用七天来完成对儿子的教育。影片中的父亲不断地用男人的方式在教育他的孩子什么是男人,什么是规矩,什么是力量,什么是责任,以及最后一课,父亲用自己的死亡来告诉儿子什么是爱。父亲的教育方式起初并不能完全被儿子接受,尤其是在母亲溺爱下长大的小儿子,一直在和那个他应该称为父亲的男人对抗,直到看到父亲从塔顶遽然坠落才明白什么是父亲的爱。耶稣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世人的生存,而这个男人不是上帝,他是父亲,他影响不了人类的生存,但他影响着儿子的整个世界,他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为这两个孩子打开那扇通向成长的必经之门。
第四篇:回归
《回归》,是父亲的归家?是父亲的归于大海?或者是孩子们回归到父亲依然缺席的状态?电影中没有揭开的神秘处还有:父亲打电话的内容,在码头上交易的人,那看似装着人的麻袋,在岛屿挖的一包沉重的东西……影片结束也没有告诉观众,但这些早已都不值得追究了。
“电影中的经典……走进一个更深远、更激昂的层次,远远超乎它表面所预示的。” ——《洛杉矶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