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不该相信承诺?

(2011-06-09 11:55:23)
标签:

生活感情

承诺

关系

社交

心理学

杂谈

分类: 晨帆随笔【畅谈-闲话-无题】

什么事最难做,同时也最容易做?那就应该数承诺了。说承诺容易做,是因为要做承诺很容易,上下嘴唇一碰就是一个承诺。说承诺很难,是因为要想把承诺落实到底,的确需要人下一番功夫。

 

大家对承诺的两可看法

很多人都曾经抱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承诺越来越做不得准了。似乎这已经是现在的潜规则:姑妄言之,姑妄听之。谁若把这种承诺当真,谁就是傻瓜。承诺现在是不是已经真的贬值到这个程度?这个问题还要拆开来看。有种承诺还是继续有效的,那就是携手白头时许下的诺言。虽然将来还有可能会离婚,但至少说出这个承诺时,承诺双方还都愿意将这个承诺贯彻到底。没有人结婚就打算着离婚。出于爱而走到一起的情侣,他们的诚意不容怀疑。

 

但除此以外,其他的承诺就多多少少要打点折扣,这其中又尤其要提到“社交承诺”。“社交承诺”有点类似于北京话里的“吃了吗您哪”。这是句客套话,产生于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如果谁要真把这当了真,以为对方想请自己吃顿饭,那也纯属犯傻。现在逐渐衍生出了很多这样的“社交承诺”,比如两人分别时说的“改天一起吃饭”,或者“没事多联系”,基本上都属于此类。谁如果真惦记着改天一起吃饭,若不是别有所图,就是刚出道的菜鸟。那有人说:我怎么知道对方是真心承诺,还是社交承诺?再说,在这两者之间,不是还有好多其他种的承诺吗?承诺有种种形式,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常见的承诺,当属两个朋友之间的约定。这种约定的有效性有多高,要由两个人做约定时的心理状态而定。其中一方不妨跟一句:你说的这个,我可当真了。这样对方就会比较谨慎地来考虑问题,而不会信口开河。

 

如果是同陌生人之间的约定,切不可如此轻信。要知道,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对待承诺的态度也不同。人不可以把自己的承诺标准套用到对方身上,就像“尾生抱柱而死”的故事,大家固然敬佩尾生信守承诺的气概,也常常为尾生的“傻”而掬一把泪:你怎么可以确定自己守信,对方也一定会守信呢?

 

判断承诺是否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从本质上去看,对方是否具备承诺的可能性。如果对方素来品行不佳,或者干脆就是惯常信口开河的人,那他的承诺信度,自然要大打折扣。

 

其次,要想判断承诺的效力,还要注意到做承诺时的时机。承诺是一个人对外沟通交流的方式,但同样也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也就是酒桌上的承诺为什么常常不作准的原因。在那些逢场作戏的场合里,人们的心情很容易被外界所感染,并且循着外界的规则行事。

 

根据国外的心理学研究,当众所做出的承诺,其兑现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私下的承诺;书面的承诺,兑现概率要高于口头承诺。这种承诺不仅仅指合同,同样也指自己的一些愿望或决心。一个胖子要减肥,自己在私下对自己说的效力,就远远比不上当众白纸黑字写下来请大家监督的效力。因为当众所做出的承诺,群众会做默认的承诺监督人,自己也会因为这种监督而有动力。

 

最后,判断承诺的效力,同样要考虑个体差异。每个人对承诺的看法不一样,对做出承诺的看重程度也不一样。根据沟通类型的理论,有些人比较善于讨好别人,因此他们就会比其他人更容易进行承诺。而那些习惯指示别人或是喜欢给别人挑错的人,则相对不那么容易做出承诺。惯于说理的人,在做出承诺时也会比较谨慎。而那些喜欢用打岔来逃避的人,则在做承诺的时候比较喜欢信口开河。

 

承诺,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是社会稳定、关系和谐的基础。但要想真正领会承诺的含义,就一定要看清楚承诺背后的东西,要清楚这个承诺是不是值得去实现。不然就只会像祥林嫂那样发出“怎么现在的人都不守承诺”的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