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篮球,也需要“教练工程”

(2015-10-23 10:04:50)

前阵子写的那篇文章,使劲儿给自己脑补中国篮球怎么花80亿的场景,实际上,我内心里始终回旋着另外一个念头。
还是跟花钱有关,但绝对与“砸钱”无关,确切地表述还应该是“撒钱”,像播撒种子一样地撒出去,然后浇水,然后施肥,等着某一天能够结出果实。直说吧,这个念头就是:中国篮协也好,未来的职业联盟也好,能够在全国设立比如100个基层培训点,聘请100位够专业、够敬业的基层教练,进行长期的青少年篮球培训。
一个健全的篮球人才体系,务必是需要有厚实的金字塔基的,而中国篮球在这方面的缺失,圈内圈外人都有目共睹。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曾经构成中国篮球塔基的学校训练点日渐萎缩,精英化的俱乐部各年龄组梯队本身又难以保证成材率,竞技意义上的中国篮球基础实在不容乐观。另一方面,自成体系的大学篮球,固然可以吸引许多篮球少年的投身兴趣,然而囿于训练配套、教练水平等诸多因素,又始终无法与职业俱乐部构成良好衔接。如此背景下,中国篮球想有所成就,好像也就只剩下宫家军式的“精英长期集训”一条险路。
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中国篮球肯定也能看到他山之石,纠结只在于“唯结果论”支配下,愿不愿意选择按规律办事而已。美国人篮球长盛不衰,在于他们从小学开始,就有完善的培训、比赛体系。欧洲人篮球人才辈出,源于他们由篮协推动、俱乐部支撑的业余培训体系坚持不懈。对于中国篮球而言,选取哪种模式作为借鉴,都不必担心耐心耕耘没有收获,真正值得担心的只是,有没有足够的人手来实施这项系统工程。
中国篮球缺教练,这可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当然,首先抢眼的是在最高层面的CBA,近些年几乎看不到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少壮派教练涌现。再往下,问题其实对中国篮球影响更深入骨髓,由于人才输送体系残缺,各级教练、尤其是基层教练的积极性无从谈起,出现此起彼伏的“现在的小孩基本功太差”抱怨声,实在就是顺理成章。惯性之下,关乎基层教练的负面信号也频频亮起,诸如“不用心”之说,诸如“唯利是图”之说,很难不让人慨叹。
亡羊补牢的事情,按道理自然该由中国篮协来干。他们当然也有无奈,谁都知道发力校园篮球最直接,可莫说是中国篮协,就是国家体育总局也无力直接推动教育部来发展校园篮球,即使教育部给予一定支持,篮协也还要为教练的水平、敬业度而忐忑。那么,在这条道路暂时难以打通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考虑,采用其他的方式来恢复人才体系的输送能力?
类似“100个培训点”这种方式,不难想象同样会引来摇头。其他因素不考虑,单是从哪里物色上百位业务能力、职业素质都过硬的基层教练,都将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篮协每年倒都开设有高级教练培训班,可那些教练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各俱乐部梯队和各省队的,再向下辐射哪怕有心也已无力。相比之下,与我国篮球体制颇有些相似的东欧国家,很多职业球员退役之后,往往都是从最基层的教练做起,立陶宛的萨博尼斯篮球学校、马丘利奥尼斯学校里都能见到这样的教练,斯洛文尼亚昔日的招牌球星、名气远胜乌德里的斯莫迪斯退役后,第一份差事也是业余训练点教练。人家做得,我们偏做不得,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当然,如果篮协愿意投入足够的资金,恢复“塔基”的事情也未必一定由前球员们来做。青少年基层培训,其实更需要一板一眼的基本功教导,更需要简朴的篮球理念熏陶,相关教练其实更需要自己先接受系统的培训,这在根本上与习惯了“师傅带徒弟、徒弟变师傅”模式的中国篮球是冲突的,但篮协自行用心也好,借助社会力量也好,迈出这“照本宣科”的一步,实在是不该有任何犹豫。
况且,篮球产业化大潮中,不少有心人已经在做不谋而合的事情。刚刚完成与NBA续约合作的东莞篮球学校,就将培训篮球教练设定成自我发展的新方向,来自NBA的教练言传身教之外,更带着详尽而严格的教练培训手册,而他们之所以敢于“探险”,也是因为学校里先前栽培出的年轻人,如今已在汕头大学这样的CUBA球队担任教练。这种民营企业的初衷或许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篮球培训者,中国篮球为何不能思量一下,有些事情可以叫做“双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