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专家讲座,品自己心得(下)

(2022-07-10 08:31:29)
标签:

历史

随笔

文化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最后一个反思,是反思中国崛起后,关于中西关系的未来

中国有传统的天下观,那是古代中国以己为中心的一种天下观,现代社会错综复杂,能否建立一种超越目前世界体系的体系,这是各种文明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共存共处,这是大趋势,但我们现在还有诸多不足的地方:

1学科的细化、专门化导致研究的过于深入,有明显的缺陷性,见木不见林。

案例:广州外销品,有各种不同的领域专家,如陶瓷史专家、纺织史专家等,看不清更加广泛的不同的外销品有共同的内容,可以打通相关的学科壁垒,看清事物的本质。

D教授都研究方向是明清时期的中西关系史,这是个很广泛多题目,所以他很注重学科的多重叠合处,比如语言方面、 贸易方面可以从传教士的文献入手,但事实上,很少有研究传教史的去研究贸易,反之亦然。大家的口径都很狭窄,越研究就越局限与自己的小圈子,很难有更深刻的发现。

比如研究海洋立国,既需要关注贸易,也要研究传教。D教授对这方面颇有心得,就列举了天主教传播的案例。

天主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不只是传播到中国,也传播到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需要关注日本、越南、马尼拉等诸多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情况。他们传教的策略是全球化的,有共性,也有差异性。

天主教派往巴西的动辄数百人,而东方,比如派往中国的,只有几人,最多几十人。为什么会是这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中国有礼仪之争,日本、印度都有。日本的总教破孩-银亿 ,极其残忍

对比看,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当初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国籍不明显,可能都属于研究会、耶稣会士等,如果只研究传教士来中国的情况,局限性会很大。

因此,学科细化、问题细化问题很大

这个观点,我深表赞同。大语文、大学科,大教学,我的观点好像很前卫啊,可惜,人懒又微,一直没有写出相关内容来,也没有下定决心去做这件事,看来,与其老是给自己留下遗憾,不如痛下决心,把这件事做下去,起码,写点东西吧,即使没人关注,自己写出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2过于注重双边关系,看不到多边关系对一个事件的多方面影响

这个和前面的观点差不多,我就不追算了。

D教授又说了他们研究的这个领域的基本方法:

一是区域式的方法,如东亚区域、南亚区域等,东亚海域史,不仅仅局限与中国

用海域的视角,就会发现,所有的西洋人是作为一个整体,对区域的固有的角度产生的冲突

二是用全球的方法,书写大部头的历史,这是一种学术方法,比如对陶瓷史的研究。

全球史是新兴的一种学术方法,比如对陶瓷史的研究、青花瓷的故事,需要全球范围内去考察

这里的全球主语是我们,作为人类的我们,而不是西方研究者眼里的他们自己。

以整个人类的历史和活动为视野研究中西关系,会有更多和更大的关怀,作为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多重的,交错复杂的,目的是构建一种新的全球意识,产生一种新的全球体系,以人类为中心,比如改善地球环境为目标的体系。

实际上,现在都人仍有深刻的殖民色彩,拥有全球视野、全球观,但这是殖民主义的一种遗产,具有殖民主义的色彩,也是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产物。

未来的发展,要对现在都体系做一些超越,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去考虑

很喜欢这个观点,因为它正是我的想法。

现在看来,如果你欣赏某个观点,某个人,是因为他的想法和观点正好契合了你的想法吧。你所欣赏的别人,其实是另一个你自己,或者说,你期望的自己。

有意思。

不过,在最后的提问环节,我提了两个问题,D教授都没有答复,估计在他看来,没啥答复的意义吧,有些遗憾

我的问题是:

1、我觉得董老师说的语言的重要性,确实很大,但很多学习语言的人,基本没有多少专业知识,如果像共享单车、经济上的外包业务一样,各种人才一起研究某个问题,比如,语言人才、各种专业史人才,形成一个人才库,或者说智囊团,大家视野就开口了,是不是可以把这个语言的门槛稍微拉低一点呢

2、现在的西方总是刻意的抹黑中国文化,比如中药文化、中国的审美等,您说现在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发展是进步还是倒退?

 

其他听众的问题,我也不太懂,看着好像挺有学问的问题,我摘抄一下,以后有时间再来看看:

不知谁说的几本书,我写了下来:《两头蛇》《形神之间》《明清时期方济各会在华传教史》(书名不准)崔维孝《明清之际西班牙方济会在华传教研究》

关于学习外语的建议: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学外语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坚持,持之以恒,尽早学习,今早学习,这是D教授特别强调的,这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尽管我的外语早就还给老师了。

应如何看待李兆良《坤舆万国全图解密-明代测绘世界》之类的民科著作?

这个回复很有意思:不要看,根本就是胡说八道。意思是,民科著作不要看,民科读物就不要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