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溯源遐想受降城(下)——受降城的历史渊源

(2022-05-26 08:45:18)
标签:

随笔

文化

杂谈

历史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6e1567db0102yw97溯源遐想受降城(上)——张仁愿与受降城

前面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受降城和张仁愿的故事,以为关于受降城的内容就了解的差不多了,后来,又查了下“受降城”这个词目,发现在汉代就已经有这个称呼了,而且还有明受降城,真是学无止境啊。

继续查资料写故事,深度挖掘受降城的历史渊源。可惜今天没有这样的称呼了,多有历史文化的味道啊,多能激发人们的历史自豪感啊,放弃了如此有文化的名称,真是有点可惜。

 

一、汉朝的受降城

受降城又称三降城,汉朝时为外长城进攻系统的一部分,最初确实是为了接受匈奴贵族投降而建——公元前105年为接受匈奴左大都尉投降而筑建。

 

汉受降城位于秦汉长城以北,大致在朔方郡高阙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石兰计的狼山山口)西北的漠北草原地带。

自西汉以来在文献所载的受降城中,唯一一座真正为接受敌人投降而建的受降城,在今蒙古国南戈壁省巴彦布拉格的瑙木冈县的巴音布拉格古城址。

(蒙语巴彦意为富饶,布拉格意为山泉,即富饶的山泉,南戈壁省以戈壁沙漠为主,但阿尔泰山脉延伸到此,生成许多戈壁绿洲,因而汉代可以在此筑城)

 

公元前105乌维单于死,其子儿单于继位。其年冬匈奴遇大雪,牲畜多饥寒死,时匈奴部众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儿单于詹师庐以降汉朝,汉朝遣公孙敖在塞外筑受降城,驻兵以接应左大都尉。

 

公元前103年汉朝觉得受降城仍离匈奴太远,准备派遣赵破奴率领2万余骑兵出朔方郡,至浚稽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内)接迎左大都尉而班师。不料事情泄露,左大都尉为儿单于所杀,儿单于遂发左方兵攻汉朝接应兵。

 

赵破奴在出营寻找水源时被俘,其军恐返回后被处置,遂没于匈奴。儿单于欲乘胜攻汉受降城,盖因城坚固不能下,乃入汉朝边境掳掠而归。

 

随着郅支单于的西迁,以呼韩邪单于为首的匈奴集团,乃率部重归单于庭,匈奴内患遂定。此后至乌珠留若鞮单于,匈奴世代向汉朝称臣,汉朝北疆无战事。

 

二、唐受降城

唐时的受降城亦称河外三城。至唐朝时因后突厥汗国的兴起,成为黄河外侧驻防城群体。与周边军镇、州形成中晚唐时期河套内外的防御体系,带有突出的军事驻防性质,同时兼具多种其他功能,如军政中心,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

 

唐朝在三受降城及其周围地区组织垦田,部分地解决了当地驻军的军粮供应和经费开支。自筑成后,又先后为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天德军、振武军等重要军事机构的治所。

 

唐朝立国之初主张不修筑长城,因此大规模构筑长城的活动并没有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实为罕见。相对而言,三受降城的规模要小得多,且所费人物财力不可同与秦、汉、北魏、北齐、北周、隋、金、西夏和明长城相比,又对悬远人烟稀少的边疆防御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受降城皆筑有壅门,708年唐朝乘默啜可汗西征突骑施时,张仁愿坚持在河套北岸筑三受降城,占据漠南,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张仁愿在漠南突厥之地建立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使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后突厥默啜可汗无力返回漠南,不得不返回漠北。

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

自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后,后突厥汗国的国力大为削弱,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合攻灭。

716默啜被杀,毗伽可汗继位,并开始对唐朝改善关系,此后频繁的战事才停止。直至840年回鹘汗国亡时,一直未能对唐朝造成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河套地区基本无战事。

 

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

 

(一)西受降城

 

西受降城,简称西城,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内,796年后分隶属于天德军。西城坐落在今内蒙古石兰计狼山山口南,黄河北岸渡口,控扼南北交通要冲,在三受降城中军事地位至为重要。

建城伊始,安北都护府就自河西走廊的西安城(今甘肃民乐西北)迁入此城,至721年为止,安史之乱之时,又随天德军都防御使被迁移至西城。

727年起唐朝在西城设有互市之所,唐朝与突厥在此进行绢马交易。713年因西城南临乌加河,长期受河水冲刷而损坏;

722张说遂弃旧城,在其东侧另筑新城,张说督造的新西城,沿用至813年,后其西南城边再度遭黄河侧蚀而崩毁,唐朝将天德军治所迁移至天德军旧城。

此后,西受降城的大城虽毁,小城仍好,留有驻军并未废弃。安史之乱后有所略减。

 

(二)中受降城

中受降城,简称中城,位于今内蒙古包头市内,796年后分隶属于振武军814年转隶于天德军。

中城筑城之前,此地原有一座拂云堆神祠,南为黄河渡口金津,默啜可汗时突厥将领入寇,必先诣祠祭醉求福,牧马料兵后渡黄河。

张仁愿筑三受降城时,以拂云堆神祠为中城,与东、西两城相去各4百余里,遥相应接。从722年至749年为止,中城为安北都护府的治所。

 

(三)东受降城

东受降城,简称东城,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内,796年后分隶属于振武军。东受降城构建告竣后,张仁愿便于此置振武军,至745年振武军被王忠嗣迁离。

719年唐朝将单于都护府转隶于东城,次年又复置单于都护府。812年东城为黄河所毁,振武军节度使李光进上表修城兼理河防。825年振武军节度使张惟清将东城城址向北迁移,离开黄河,在绥远烽南侧构建新东城。841年至846年间在新东受降城西侧,增建一道月城,以保护饮用水源。

 

三、明受降城

受降城是指洪武后期恢复设置的三座军事机构,"设东胜城于三()降城之东,与三()降城并。

东联开平、独石、大宁、开元;

西联贺兰山、甘肃北山,通为一边。

地势直,则近而易守。"

 

也有网络资料说近代词典对受降城的误译,个人觉得,能进入大辞典的解读,应该也有一定的权威性,也有一定的考察勘探,不会随口一说,但咱不清楚谁的正确还是错误,也没那个实力去考古勘察,一并摘录如下,做个参考吧:

《汉语大词典》:"受降城,城名,汉唐筑以接受敌人投降,故名。汉故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唐筑有三城,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汉受降城在今绥远境内乌喇特旗北,即汉九原北塞外,唐受降城有三,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

 

《唐诗选》:"唐时受降城有中、东、西三城,这里指在灵州(今甘肃武威)的西受降城。"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武后时张仁愿筑东、西、中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即汉五原郡,唐时设安北大都护府于其地。作者另有《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盐州也就是五原,可知,此诗所说乃是中受降城。"

 

《新选唐诗三百首》:"受降城,据《旧唐书·张仁愿传》:中城在朔州,西城在灵州,东城在胜州。《括地志》云:回乐峰在山西大同府西,隋榆林县地,唐故东胜州。据此,诗人登的是东受降城。"

 

灵州的别名

除了汉受降城及三受降城,唐朝时灵州(今宁夏灵武)亦有"受降城"之别名;647年唐太宗曾在此大会铁勒诸部被尊为天可汗,并设置六府七州,故灵州虽亦有受降城之称,但未专门因此筑城,至宋元时期,灵州受降城之别名尚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