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 |
分类: 03原创-游记随笔 |
陶鬹是远古时期人们烧水或者是温酒的容器,白陶鬹则是这类器型中的稀有物种。因为它们是用高龄土制作,含铁或其他杂质都非常少,胎壁轻薄,质地坚硬,需要经过1200多左右的窑温才能烧制而成。基本就是原始瓷器的雏形,非常珍贵。体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正因为如此,白陶鬹并不是实用器,它具有礼器的功能,祭祀时使用。
说句实在话,我对古代容器的名称和用途真是看不太明白,都是容器,为啥叫么多的名字,又有这么多不同的功能,比如:鼎,烹煮食物用的,或者是祭祀礼器;觥筹,喝酒的、斝jia喝酒的、卣 you喝酒的,;鬲li煮饭的 缶,一种盛酒的瓦器,觚,又是喝酒的杯子等等等等。比如这个陶鬹,陶好理解,说明它的材质是陶器,鬹,是人们烧水或烧酒的容器,为啥不叫鬲呢,我一看到它的宽宽肥肥的三瓣形状,立刻想起了鬲的造型,一直不明白为啥它要分成三半,是由什么特别的用途么?
古人器物的造型很有意思,这个陶鬹斜直流稍矮,粗短颈,把手外卷,沿面有凹槽,分裆袋足,把手下的
很少见到这个造型,我们现代人做各种造型的器物,一般名称也不会有太大的变换,比如,壶、砚台,各种各样的,名称都不变,古代器物产量很低,还有这么多不同的称呼,我真怀疑古人的这些字真的就是器物的意思么?
别瞎猜了,看网上的介绍吧,自己又不是专家,说的没凭据,猜的没价值。
鬶是史前东夷人(山东人是古代的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把自己喜爱的鬶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姿态生动,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典型器物。
由于它独特的特征,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甚至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鬶的器物。
龙山文化晚期,造型优美的白陶鬶和胎质细薄的黑陶罍实际上已经具有礼器的功能,它们多成组地被随葬在一些大墓中,与薄如蛋壳的黑陶高柄杯共出,共同组成了成套的酒礼器。
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简称袋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 这个解释我能接受,但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还是不理解。
按说,古代经济不发达,应该器物也少,认字又是贵族的特权,起个名字那么困难,不会人名都那么简单,器物却又那么多不同的称呼吧,可事实就是器物的名字花样繁多,人的名字却是只有一两个字,比如什么禹、汤、克等,就一个字,及其简单,有时真的怀疑,是不是古人更在乎器物的名字,对人叫什么,反而不在乎呢。
不是我不明白,是时代变换太快。现在人们用的器物倒是不少,名字却极其简单,缸盆壶盅碗碟筷子勺, 这样也好,方便好记。
好了,写文物解读太费脑子,各种想象,还要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不能胡思乱想。参考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还最多可能就是个旅游性质的介绍。
不过,能通过自己的资料参考和猜想,对一个文物有了更深的了解,尽管只是资料的搬运工,还是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