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彩陶背(音杯)壶

(2022-06-02 19:32:02)
标签:

杂谈

文化

历史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彩陶背(音杯)壶

身份:大湾口文化时期的器物,公元前4200~2500年,1959年在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

说句实在话,如果不是特别仔细点看了介绍,我真没想到它是一个背壶。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大口的盛水用或者酒的酒器。既然博物馆称之为背壶,那就又背壶的特色。

整印象:

一、身材特点:

这个彩陶背壶整体是红色,高领、平底儿。

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是鼓的,另一面是扁平的(这就是把它定义为背壶的有力证据。可惜我们只能看到展品的正面鼓鼓的部分,没有看到它的背面,只能看解说,然后想象一下背面的扁平形状)。相对应的部位还有一个带着横向穿孔的鼻型小扭。估计是用来穿绳背水用的。

二、面貌特点——纹饰

壶面施彩,图案绚丽:

先是用黑彩描绘出基本的图案花纹,

再用白彩在黑彩上勾勒轮廓,或者用圆点纹饰等进行点缀,

图案由上到下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形成不同的纹饰带:

最顶部位于口沿外侧,描绘有三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

肩部由两条平行线构成一个图框,内填有多个黑地白彩涡纹。

腹部描绘有大块的三角纹,一正一反,交错排列,构成连续的纹饰带。

底部有两道横向平行排列的连珠纹,这些都是在黑地上添加的白色亮点对比非常鲜明。

三、作用猜测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者是汲水。背壶是固定在背上,行走的时候,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者倾覆。

背壶腹部的一侧面加工成扁平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既增加了稳定性,又避免了鼓鼓的腹部对人体的压迫,在实用性和舒适方面都进行了创新。

背壶一般是素面不加修饰,这件背壶被发现于墓中,体积小巧,外观华丽,显然并不是实用器,可能是一件专门制作的陪葬明器。

不过说句心里话,我觉得这个背壶的解读有点牵强,既然是背水用的,那为了方便起见,应该背身不用这么复杂吧,有个大大的开口,方便装水,这可以理解,还有个高高的领子,这背在身上,被领子的尖尖的棱角碰到,岂不是很难受?为什么不把背面完整的设计成一体呢?这样不是能装更多的水,背起来也会更方便么?

比如那种鸡冠壶可以背在身上,这个很好理解,扁平的,方便贴身携带,这个背壶,只是背面有些平,我们也看不到,那个高领,又是为什么设计的呢?
都是六七千年以前的器物了,怎么说都是我们的想象和猜测,姑且就叫之背壶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