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式欣赏——胡人吃饼骑驼俑(隋)

标签:
历史文化随笔杂谈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写作内容很多来自这篇文章中:https://www.360kuai.com/pc/93f8d2c972e8086b8?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一、它是谁?来自哪里
这是著名的胡人吃饼骑驼俑(隋),是山西博物院馆藏文物,身高45.7厘米,是由太原市沙沟村斛律彻墓出土。
二、斛律彻是谁?
墓葬的主人斛律彻,曾任北齐假黄钺、使持节、相国、朔州刺史等官职。该墓葬中,陶俑的数量很多,有仪仗俑、女侍俑、伎乐骑俑、武士俑等,显示了墓主人生前的一些生活场景。其中,出土的骑骆驼俑有2件,故宫文华殿“何以中国”现场亮相的这件非常精美,造型生动。
置于墓室北部的墓志石上有关于墓室主人斛律彻的相关的记载,墓志材质是青石质。盖盜頂,四角各嵌铁环,已锈蚀脱落,边沿无纹饰,盖面中篆书阴刻“故崇国公墓志"6.字。志文记载:
“公讳徹,字智通,朔州狄那人也。••…曾由金,齐相国假黄钺、咸阳忠武壬。••…机明J1,齐左丞相、咸阳嗣壬,周赠使持节、上柱国、恒朔赵安燕云六州刺史、崇国公、邑五千户。父武都,成阳国此子,尚义宁公主,除驸鸟都尉、特进、开府仪同三司、西兖梁东兖三州刺史、太子太保,周赠使持节上开府、怀平邵三州刺史。……公育白椒房,长于戚里。童卯在年,家屯祸难。既逢周武封墓表闾,继绝存亡。……建德六年九月蒙除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袭祖崇国公,户邑如旧。……归隋品命如前。……以开皇十五年十一月廿日蕤于京师,春秋卅有三。以隋开皇十匕年岁次丁巳八月乙巳朔十七日辛酉窒于并城之北十里。"志文所载与《北齐书•斛律光传〉〉大致吻合,唯末段所记:“光(明月)小子钟,年数岁,获免。周朝袭封崇国公。.隋开皇中卒于骠骑将军。据墓志应为光之孙斛律彻。
这个解读好像没有得到很多资料的认可。比如,我在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耶律光的资料如下:
斛律光比斛律彻有名多了,斛律光(515年~572年8月22日),字明月,敕勒族(高车族 [32-33]
善于骑射,武艺出众,得到大行台高欢欣赏。跟随世子高澄,担任亲信都督,号称“落雕都督”。天保三年(552年),从征出塞,先驱破敌,多有斩获,拜晋州刺史。河清三年(564年),抵抗北周大将达奚成兴进攻,迁司徒。参加洛阳之战,大破北周齐王宇文宪,拜太尉,别封冠军县公。武平二年(571年),参加汾水之战,大破北周柱国辛威和韦孝宽,别封中山郡公。率军攻打平阳道,攻克姚襄和白亭城戍,别封长乐郡公。治军严明,身先士卒,不营私利,多次击败北周进犯。拜左丞相、咸阳王,与尚书右仆射祖珽、领军将军穆提婆不和。北齐武平三年(572年8月22日),遇害于凉风堂,时年五十八岁。北周武帝灭亡北齐后,追封上柱国、崇国公。
奇怪的是,我上面这些资料是在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斛律光/1024789?fr=aladdin中找到的,但其中对耶律光的孙子的介绍,只有一个斛律锺,斛律武都子。好像没有承认耶律彻是他的孙子,莫非不是直系血脉的孙子,而是旁系的?按说,这个耶律彻的墓室已经非常有名了,百度百科不太会不知道这个事件,其中的墓志铭的内容也不应该不知道,百度百科应该对耶律光的亲属的介绍补全一下,把耶律彻也加进去,既然不加,可能两种原因:一是工作疏忽,一是不太认可。
此墓出土的墓志所记载的斛律金至斛律徹四代人的历史是研究北齐、北周乃至隋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志文所记斛律金、斛律明月,斛律武都的功绩和官封与《北齐书•斛律金传》基本相符;
志文所记“童卯在年,家屯祸难”一事,在《周书•韦孝宽传》中亦有记载,且比较详备。
志文“既逢周武,封墓表闾,继绝存亡,旌贤显德。建德次年九月,蒙除使持节仪同大将军,袭祖崇商公,户邑如旧”即《周书•武帝纪下》所记,«肆德)六年春正月庚子,诏曰:“伪右丞相,成阳王故斛律明月……等七人,或功高获罪,或直言见诛。朕兵以义动,翦除凶暴,表闾封墓/事切下车。宜追赠溢,井宅措。其见存字孙,各随荫叙录。家口田手没官者,并还之。”
到隋统一后,斛律家企如志文所说,“品命如前,葫章不易,开皇十年,还依前授,加右车骑将军。”这在《隋书•高祖纪下》有所印证:“(开皇十年)五月乙未,诏曰: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墓志记斛律徹在“开皇十七年……芝于并城之北十里"。并城,即《北齐书•武帝纪下》:“武定三年正月丁未,神武清于并州置晋阳宮,以处配口。"隋炀帝十三岁时立为晋王、并州总管。并州治太原,即占晋阳城。根据对晋阳古城的勘察,古晋阳城,在今太原市西南-原晋源县(今晋源镇一带),其西南的古城营村西面的古城址为北齐的大明殿旧址,.隋代的并州沿用北齐旧城,墓志所说的并城,即古城营村西的北齐、隋的古城遗址。“井城北十里”,就是斛律徹墓所在的沙沟村,其方向位置大致准确,这对研究古并州的地理也提供了较具体的资料。
三、人物鉴定比较费神,还是重点介绍一下这个胡人吃饼骑驼俑吧。
骑的骆驼——骆驼昂首站立在长方形的托板上,单峰上垫着毯子,驮着丝绢、皮囊等物品,说起单峰驼和双峰驼,稍微科普一下,单峰驼主要分布在北非和西亚,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亚和中国西北地区。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砾和雪地上行走。
吃的馕——皮囊上坐着一人,这个人就是有名的吃饼胡人了,他浓浓的眉毛、深目高鼻,头上戴着圆毡帽。有趣的是他的手里还抓着一个饼,正边走边吃着。这个饼子我也很喜欢吃,本名为“馕”,是在烧炭的大烤炉里烤的,水分很少,可以存放很久,现在不但是新疆大地的美食,北京也有很多新疆饭店,馕也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品。
穿的衣服——再说说这个胡人的打扮。
专业人员的表述是这样的:头戴红色山形帽,身着窄袖衣,腰束带,下着窄腿袴,乌'魅。双臂弯曲,左手握拳,所持物已不存。
翻译过来就是:头上戴着红色的山形帽(这个我不太懂,什么是山形帽?估计就是比较高的帽子吧),身着窄袖衣(这跟汉族的长袍大褂确实不一样,毕竟人家是马背上的民族,长袍大褂的怎么骑马射箭啊),腰束带,下着窄腿袴(这都是为了方便骑行),乌'魅?这个就看不懂了,黑色的魅力?也不像啊,胡人未必是黑人啊,不懂。双臂弯曲,左手握拳,所持物已不存。
四、它的价值和意义
文物就是不会说话的历史,它能告诉我们很多过去的故事。不只是文物本身,其背后的历史、人物、服饰、文化等,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斛墓中出土的各类陶俑,代表着隋早期造型艺术的特征,骑骆驼俑,形象生动,造型准确,比例夸张,堪称隋代艺术品中的佳作。服饰和装束为研究服饰史提供了资料。陶俑能出现在隋朝官员的墓室中,说明当时的国际交流还是挺多的,双方的互动也是很频繁的,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大强国。
五、给我个人的启发
这个文物我看过N多遍了,不管是看它的文字介绍,还是直接去博物馆参观,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次都发现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地方,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诗篇。所以,如果你真的欣赏一个文物或其他东西,千万不要做一个走马观花打卡人,多看看,多想想,从一个文物,你先看它表述的故事,然后观其形,查其质,考其源,思其发展和创新,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尽管很多东西我只是摘录过来,没有细细咀嚼,消化吸收,过后再看看自己的小文,也许又有一番新的发现。
这种看文物的内卷化欣赏,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