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随笔文化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很喜欢潘天寿画家的作品。他的画作不是气势磅礴的大江大河,只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花野草,还有角落里的岩石,岩石上有两只怡然自得的小青蛙。画面很简单,但是清新自然,让人眼前一亮。最平凡的东西,经他的妙笔点化,便具有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山花野草,陡然在画面中间,有一只最艳丽的红花,从硕大的岩石上,缓缓地,轻轻的垂下来,那么新颖别致、优美动人,就好像一个美丽的花仙子,精心打扮之后,挪着优雅的身姿,精彩出场,一下子抓住了人们都眼球,真有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力量。
还有那两只可爱的小青蛙,也给人无限的惊喜。
单从欣赏画面的角度看,两只青蛙的出现加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气,它们俏皮的看着眼前的美景,似乎若有所思的望着花仙子,是不是有点想吃天鹅肉的那种小心思呢。它们青灰色的身体与绚丽的山花形成鲜明的对照,有动有静,有炫彩有平实,以小见大,以平见奇,处处是精彩,处处是亮点。
一般来说,青蛙是在水边或者河边、小溪边,不知为何,潘天寿大画家,竟然在山野中岩石上画了两只青蛙。我立刻不合时宜的想到了井底之蛙。一说起井底之蛙,人们就会想到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把它当做一个反面典型去看,觉得它没有见识,目光短浅,应该爬上井沿儿,云游四方,看看外面这个精彩的世界。
不惑之后,再看井底之蛙,竟然有了几分羡慕。一介游子,背井离乡,东奔西走,四处碰壁。不能光宗耀祖衣锦还乡,只能疲于奔命苟且偷生,不知前途希望在何方。其实画家本身并没有想这么多,这只是他去雁荡山采风写生之后的几幅作品之一,但是作为一个观众,看到了青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浮想联翩。也许这就是1000个读者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观众中,就有1000种对画的解读吧。。。。
不懂画法,借鉴参考别人的观点:
为了使这些山花幽草表现得更鲜明突出,他采用双勾重彩画法,与大笔浓墨的写意岩石,取得粗细、刚柔、黑白、青红的强烈对比,并巧妙地使之达到对立统一,产生丰富的变化和动人的艺术效果,同时创造了花卉与山水结合的独特形式,以小见大,以平见奇。
潘先生说过,他的这种画好像是“短篇小说”,他说自己不善于画大幅,画了大 幅也只是画幅尺寸的放大,并不是“长篇小说”。这虽然是他自谦之词,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他这一类作品的艺术特色。
是的,我就喜欢这种风格,传统画家潘天寿的岩石花草,喜欢你,没商量。
可爱的青蛙
山脚的花花草草
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