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速读《感悟童心》(上)

(2022-03-28 14:49:12)
标签:

杂谈

随笔

读书思考

教育

分类: 03原创-游记随笔
一句话介绍:
    这是一本写教师在一年的教学中感悟童心、思索、成长的故事,表现了教师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宣传语:    
     即使是最麻烦的孩子也有迷人的特质
    全美畅销书普利策奖得主力作
    所有渴望了解美国教育现状的家长老师的必读之作
章节介绍:
全书一共分为9章,分别为:
第1章  9月 
 9月是开学季,开学第1天老师就发现了克拉伦斯这个比较调皮的孩子,虽然他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教师。下面是我对文中一些比较有感触的句子的摘抄,先摘抄,然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去参考学习吧。不是完全的摘抄,有些缩减,但是主旨还是原书中的。

他一言不发。
现在你可以走了。
克拉伦斯跳起身夺门而逃,从楼梯处传来他带着哭腔的“我恨Chris老师”的声音在走廊里回荡,Chris在那张他拉到克拉伦斯旁边的椅子上,坐了一会儿,她望着窗外,等待着一种失败感在心里划过,这是一种和家人吵架后才会产生的感觉,就好像你有一万个理由对孩子或父母发火,可是等你那样做并且伤害了他们时,才发现情况根本不是你认为的那样,在伤害了克拉伦斯后,她似乎才意识到她对他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有时她无法控制自己不发火,而发火有时能起效果,但克拉伦斯显然不是这种类型的孩子,而把愤怒误解为理由,是非常危险的
(疑问:读不太懂这句话,把愤怒误解为理由?我很愤怒,所以你要听话? 是翻译有问题,还是原文的写作就是这么晦涩?也许是这样,就是说,不能因学生不听话就愤怒,这不是你批评学生的理由,你要批评学生,就要有足够的理由,而不是简单的愤怒。)
克拉伦斯需要严厉,但是他怀疑他从来没有从成年人那里接受过足够的愤怒。
(点评:读不太懂,好拗口的句子!)

我恨Chris老师!一回忆起这一声,她就想到原本可以用在他身上很多温和的词语,比她说过的这些话都好,他在楼梯上的喊声让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的伤害了他,而且他不再给他任何弥补的机会,他成了这场战争的小小的胜利者。

克莱文斯是个愤怒的孩子,他对整个世界感到愤怒,最糟糕的是当她试图和他交流时,他摆出的那副生硬的表情,她要和他多亲近,才能了解他设置着重重障碍的内心世界?

发怒毫无用处,遥遥无期的留校也于事无补,只会增加他的厌恶情绪,也许可以吓唬他学期结束后,他的成绩将是不及格,不过这也没用,他的第1张成绩单就挂满了红灯笼,而且传递和过去一样的信息,他不用完成作业,因为他根本不懂怎么写。

我不明白为什么每年都会碰到这么个学生,而且情况都相同,这真让人丧气,我不是专门干这个的,我的职责是教书,不是对付这样的刺头,他们把这样的孩子塞到你的教室,指望你创造奇迹,还得教会其他的学生。
感慨:全世界的中小学老师都一样啊,不管孩子多么难管,孩子多么奇葩,你必须创造奇迹,还不能耽误对其他孩子的教学。一言难尽。如果我当初知道教书这么多条条框框,会不会放弃走这一条路呢?仔细想想,好像不会。因为我想的就是改造学生,给学生新的希望和热情,给他们可以飞翔的翅膀,只是,教学难度稍微,或者说,非常的大。

第2章醒悟
我不知道这章的题目为什么叫醒悟,其实大部分内容还是讲的Chris在上课的时候,因为学生的各种情况,然后他使用的各种不同的策略。下面依然是我觉得比较有感触的句子和观点。
摘抄+感想:
每个月老师要求孩子们完成一篇读书报告、一篇科学报告、一篇社会调查调研报告和几篇故事的草稿。
感想:说实话,这个老师教的学生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让他们完成这样的作业,看看我们的听说读写、死记硬背的作业,再看看咱们初中的孩子,几乎没几个能做这样的作业,而且学校也不会要求你布置这样的作业,这是教育制度问题,还是老师教的问题?虽说有些无能为力,还是很受启发的。

学生们的做法:
他们用1~2天的时间构思故事纲要,然后朗读给其他同学,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他们起草第2遍纲要,再读给老师,以寻求更多的建议,当多数孩子完成故事后,老师就根据进行检查并从中挑出常见的语法错误,再用一周的时间给孩子们上正式的语法课,教他们一些语法内容。
感慨:
这是真正的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真的不错,可惜我们无法实现。很重要的一点:我们不放心,不相信我们的学生能行,而且,就算是真的有学生能做,很多都是在家长的帮助下,甚至是家长的全权代理下完成的,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然后社会再说老师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学生的实际能力云云
都可以想出那个老师不管做什么都是错的某些社会人的嘴脸了。

方法借鉴:根据一项研究,教师在课堂上必须用一种可以预见的办法,让孩子们产生安全感,这意味着一个小时之内有近200个不可预测的相互影响,当然有些相互影响是相当困难的,Chris的做法是在6个小时的课堂阶段使用30个约束行为,包括:沉下脸、弹一下手指,但每个都只持续几秒钟,而其他情况下,比如说在对待克拉伦斯时,约束行为可能持续几分钟,甚至引发其他约束行为,有时候甚至延续全天。
这个方法可以借鉴。

老师是万能的么?看看美国老师的观点:
老师是个无章可循的行业,他不像律师或医生,因为老师没有共同分享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是社区的雇员,常常被社区视为服务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待遇,举个例子,对女教师的不公正在不久前还是一个普遍问题,19世纪公立学校蓬勃兴起的时候,教师是一个女性占统治地位的职业,普及教育的梦想需要大量的女教师,但他们的报酬却远远低于男教师。教育专家认为女性具有的母爱天性使他们更适合当老师,但是一旦女教师成为真正的母亲,她的教师资格就会被剥夺,而这个事实又让许多老师放弃了这个职业,留下来的则是更容易陷入极端孤立的状态。

1932年,美国出版的学者沃勒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教学的一本经典著作中提到,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南部的女教师必须签署一份合同内容,包括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工作的各阶段,每天应该睡够8小时,要保证健康的饮食,认为自己可以随时为教育委员会和市民服务的仆人,女教师还要保证绝不外出跳舞,不穿过分鲜艳的衣服,不和学校之外的年轻男士外出不鼓励或容忍男学生的亲昵动作等合同中还有这么一条,我保证不谈恋爱,不订婚或秘密结婚。
感慨:这样的规定真可怕。简直就是修女规定。

美国确实在革新教育理念上投入了大量的信念,但是对教师本身的问题却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今天的教师可以陷入爱河,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并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人们还在沿用沃勒的称谓称谓,把男教师归为失败圈的一群人,甚至把女教师也纳入进来,这个理论认为没有能力做别的事的人才去当老师,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知道一个现代版的陈词滥调,教师就是这样一群笨蛋,工作时间很短,却享受长长的假期干最无聊的工作,然后去示威,或者就知道发牢骚。

感慨:这样的牢骚,这样的地位,这跟我们教现在教师的地位是何其相似。之前还有尊师重教一说,现在几乎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老师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不来点精神胜利法,真的精神上会有问题。
教师的工资有所提高,但是就国家平均水平而言,教师无疑是排在最后几位,有人说美国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师的手段不是给适当的金钱或社会地位,而是让教师成为比较容易获得的职业,和其他人一样,教师从经验中学习,但区别在于,教师的学习没有人指导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都是生成的,新鲜的,重复性和令人失望的经验,很难拷贝借鉴,只会是僵化或狭隘的教学理论。
感慨:确实如此,经常有各种不负责任的帖子:
老师们有福了!......
老师们又涨工资了!.......
点开进去,纯粹是自导自演的丑剧,连个影都没有,时间一长,都麻木了,甚至是麻木的愤怒:干嘛总拿老师开涮? 糊弄老师,你孩子的心灵工程师,你狠开心啊,你把老师的心灵都弄得麻木了,你想让孩子从老师这里学到什么?机械的知识?机械的挣钱工具?心灵的滋养呢?你养的是挣钱机器,还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魂的人?你不尊重教育人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尊重老师、尊重教育的下一代?

噱头喊得亢奋痴狂,把它自己都喊的信了。无聊透顶。

很多教师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无论这模式是好是坏,他们都很难改变。
研究表明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早离开学校的老师,他们通常转向行政工作,这是唯一代表该领域取得专业发展的领域,同时教师的跳槽率达到相当高的50%,也就不令人吃惊。
教师都在非常孤立的环境下工作,一些人在学校政策课本选择和处置学生方面没有任何的发言权
感慨:
美国的老师地位也很低啊,可是咱们有孔圣人孔老夫子啊,尊师重教,源远流长,这是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只有几百年历史的没理国不能和咱相提并论啊。有些人只要看到跟老师相关的信息,就像是见了血腥的道格,亢奋无比,不遗余力的跟手无寸铁、为人师表,毫无还手能力的老师开撕,

但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学校教学和其他少数公共行业,将更多的依赖金字塔底层的人的素质和技能,Chris就是她教室里的女王,她是自己一些言行的唯一独裁者,有时候她感到非常孤独,最糟糕的是,当你做错事情时,你自己都不知道。

说明:这点绝对和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教师这个自主权是不可能有的。

她的校长的话:
孩子们的伤口是在家里划的,但他们只能到学校来寻求帮助,这就是现实很残酷,我只能对所有的老师说要尽自己的最大所能,但是请不要忘记:我们不是律师,不是心理学家,不是社会工作者也不是医生。
是的,我们不是,但是做教师意味着你要在部分或者全部扮演以上这些角色。数年来的研究和改革对改变教育界的现状作用不大,普及教育的任务仍然有孤独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来承担,我们当然愿意引导孩子们的心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但问题在于对于个别孩子的问题,我们甚至自己都不能把握,只有依靠自己的摸索,别无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