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童心》第九章六月(摘抄+思考)

(2022-03-31 07:49:51)
标签:

读书思考

随笔

杂谈

分类: 03原创-游记随笔
《感悟童心》  第9章 六月   P272-276
这部分内容很大程度上算是对美国教育史的介绍,所以,我想把它们相对完整的记录下来,看看美国的基础教育到底是怎样的。

托马斯.杰夫逊(没理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音乐家、哲学家、建筑师,《独立宣言》起草人,第3任没理锅NO1(1743~1826)。他一生追求智慧和真理,才华出众,乐观向上,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曾幻想有一个智力贵族,成员包括部分天才少年,他们是通过公共教育从贫穷阶级中脱颖而出的;
思考:也许这就是没理锅精英教育的起源。它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崇尚强者,不问出路,保护本土个人私有财产,别人的,另当别论,内外两张皮,对内保护对外掠夺,也许这就是资本的本性吧。对天才少年不遗余力的支持,对经营人才优厚待遇,也许这就是它在社会极端分裂的前提下,依然能暂时位列强国之列的原因吧。

19世纪中叶,公立学校运动的伟大代言人豪瑞斯.曼想象在没理锅创立一种普遍教育体系,以保证进步的车轮和谐而无又无法阻挡的向前推动;
思考:公立学校教育的初衷是为给工业革命资本培养出更多的工人,尽管现在都学校,已经没有了最初的目的,但不忘初心,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还是为社会服务,给社会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的,这点,都差不多。

约翰.杜威把学校想象成能为学校提供缩微的社区生活的地方,而且能够为一个更广泛的富裕、可爱与和谐的大社会提供最深层次和最优质的保障。
思考:学校就是社会的浓缩,学校是社会的缩影,这个观点我比较赞同,学会在学校的与人相处,其实就是为走上社会做演练。学校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会自我学习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明白自己使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思想。

杜伯伊思(黑人教育家,在1903年发表的《黑人问题》中,杜波伊斯批判了布克·托利弗·华盛顿对黑人进行工艺教育的主张。问题的分歧在于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最有效地使黑人从贫困中摆脱出来,获得平等。杜波伊斯主张,黑人中"有才能的十分之一"应接受大学教育,使他们成为整个黑人种族的领袖。他还用"面纱"来比喻黑白人种间的隔阂,用"双重意识"来解释白人带给美国黑人内心的冲突。)曾希望教育有一天能实现,根据人们的愿望而非种族对待他们的目标,哈佛大学校长,自第2次世界大战以后至60年代中期一直倡导教育改革的詹姆斯,老兰特把教育视为解除苏伟艾竞争威胁和巩固我们这个自由社会的安全基础的因素。
思考:这个问题,感觉咱们中国人做的是最好的了,民族大融合,从来不会对其产生任何歧视,反而因为是少数民族而羡慕不已,高考可以加分啊。

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人对正规教育抱有多大期望,对于提高儿童和人民普遍智力水平的可能性和能力还有多大信心,而对于教育真正可以一展身手的狭窄空间,这种理想主义又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感慨:全世界的教育理想者有共鸣了,好累啊,虽说我那么喜欢教书,愿意把自己的感想、心得不遗余力的教给学生,可是,中高考这个紧箍咒锁的你死死的,成绩上不去,一切都白谈。

20世纪的教育发展史呈现出全国上下因为种种原因而对公立学校教育不满的图景,然而,或许要求越少,行动也就越少。
问题:这啥意思?要求越少,行动越少?谁对谁的要求?又没看懂。是翻译还是原文的问题?

美国已经大幅度增加了教育投入,当豪瑞斯曼的公立学校运动刚起步时,能完成基本教育的孩子还只有很少的比例,今天(本书在中国出版的2000年4月为截止日期),16岁之前的每个孩子都必须进学校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成人和儿童在内的每4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人积极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国家一年投入公立小学和中学的教育经费,大约为1,500亿美元,这个投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等于日德法英,仅比加拿大略低一些,更有州政府试图使贫穷和富裕地区的教育投资基本接近平等,尽管存在长期的争议,全美所有校区最终都废除了种族隔离政策。
不可能!

尽管公立学校帮助了相对很少的一部分人脱离了贫困,但还是被证明与豪瑞斯曼所梦想的伟大平衡器相差很远,当然许多学校在理论上废除了种族隔离,但还是有很多学校以分班为借口,在内部实施种族隔离政策。
思考:一百六十多年前的南北战争打了足足四年,以为可以彻底消除美国的黑奴制了,没成想,这都快200年了,美国还在或公开或隐秘的施行种族隔离政策。难啊

分班是科耐特推广的一种系统,其理论应该是以学生自身能力来分,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以种族和社会地位来分班。约翰杜威前所未有的将新鲜空气和新观点带入课堂,但是他所梦想的重大变革始终未能实现,在他的有生之年,他还不断的批判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教学实践,左派的一些评论怀疑理想主义是否只是目标并不明确的教育改革的一个幌子,例如学校所培养出的劳工,学到的知识只是足够,但并非很多。

美国的教育史是一段不断改革的历史,新近开展的一场运动则哀叹目前居高不下的退学率以及新教师的大学入学成绩下降。

许多试验及研调查显示,有一大部分的美国青年在中学甚至大学毕业时,初等教育的三要素读写算都不及格,并且对历史地理科学文化也知之甚少,这种现状使得许多委员会得以成立,他们用了危机、外在威胁论的术语,据1987年,一位企业领导人说,公共教育已经使这个国家处于竞争劣势,他们是劳动力的供应者,但他们的产品存在50%的次品率,总体而言,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运动,缺乏60年代末改革运动所具备的道德和情感力量,较早的一些运动所发出的警报仍然回响着-尤其来自愤怒文学的书籍。
点评:这就是诸多公知心心念的美国快乐教育。你倒是快乐了,反智人的快乐,低层次的无脑快乐,让底层人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被人当枪使而不自知。咳,看看我们现在的各种快乐教学的声音,不说了。

1967年出版的早市梳理约翰森科佐,描述了在波士顿一年的教书经历,在他任教的学校里,黑人孩子们在地下室被殴打,白人教师们是极端的种族主义者,科索因教学生朗读朗斯顿.休斯(黑肤诗人。休斯对没理锅种族主义的批判较多委婉讽喻,较少直白愤怒。 休斯在纽约黑人聚居区哈林(Harlem)生活多年,以对当地的描写最为世人所熟知。)的一首诗而遭解雇。

根据那个年代免学费运动的观点,公立学校都是监狱,在那里不会发生任何变革,为此建立一种不同的学校是完全必要的,在《学童生活》一书中,乔治丹尼森描绘了一所由他帮助,在纽约创立的免学费学校,当描绘敌人时,他显得不能自已,丹尼斯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师在管教学生时不可能避免伪善,甚至是那些他认为不错的教师。他写到相反的很明显,他们在接受工作时就已经放弃了正直,因为他们已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且完善他们。
点评:个人感觉,这个“伪善”翻译的不太好,用我们现在时髦的对接词来说,可以说是“佛系”。老师很无奈,想管不敢管。父母是想管不会管,社会是想管不能管。矛盾多多啊。

赫伯特.科尔在他出版的1967年《36个学童》一书中表示,在他任教于哈林区公立学校那两年,至少他还没有放弃正直,但是到了第2年,科尔得到有些他所教的第1个班级学生令人沮丧的消息,他开始觉得其他老师的种族主义行径已经将他所做的一切好事抵消掉了,他写道:

我已经不能肯定,我所做的一切对学生而言有多大的价值,但它之于我的益处却不言而喻。他认为教学迫使他直面自身最恶劣本质的部分,且帮助他改进。我为更人性化而奋斗,我也感到已经成功了。
个人感触:确实如此,读书能让你学到很多,也让你明白很多事理。

在他任教第2年快结束的时候,科尔写道,他自己缺乏洞察力,一想到下学期又将有25名学生,原本可以有一个不错的来年却收获无几,我就相当沮丧。我想要去思索,去写作,去发现如何才能更好的为这些孩子服务。

不仅仅因为收入低,社会地位低下,使得教学更加艰难,科尔做了许多老师乐意做的事情:

我决定请假一年去欧洲,尽管离开孩子们很困难,但却是必须的,我在西班牙待了一年,大多数时间用来思考以及写作,直到最后一刻才决定回去教孩子,而且要跳出原有的体系之外,我从来没有停止教学,但却不会回到教室。

有人说,总是呆在一个地方,人就懒了,不管是身体方便还是精神方面。我会停止教学转而学它么?不会,找工作这么难,随便停止教学,除非你有个金山银山供你挥霍,否则,别想那些不能给老板带来丰厚利益的事。

P297-298

新学期开学之前,他很可能不会再到霍力约克城这个区域来,暑假在等着他,一年的失望也许会在几周内逐渐消退,但他仍然会忍不住想到罗伯特,还有克拉伦斯他们俩就是他这一年的失败之处,在Chris眼中即使这样的失败之处也吸引着他,他总认为不论多么强硬的孩子,用多么夸张的手段来找他麻烦,其实都是想取悦她,引起她的注意,这是她的天地,她觉得自己在这里被需要,觉得自己是有用的人。这一学期她并没有拯救所有的孩子,没有给他们每个人以帮助,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但不是因为她没有尝试,他并没有放弃,只是已经没有时间了。
感悟:
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了,没有时间了,这个优秀的老师也不能拯救所有的学生,能力方面很强,知识方面,更是不在话下,只是,没有时间了,老师也无能为力。
老师不是万能的,领导会相信这句话么?
反向思维:
如果老师是万能的,那这个世界就不会有各种犯罪猖狂了。
感悟爱心,文章的题目,其实原文题目是among  school children,直译就是:在学生中间
咱们的翻译总是喜欢一些美好的东西,喜欢自作主张的加些诗词歌赋的东西,把原本非常直白的内容写的那么高大上,让人产生诸多误解,实在是不太妥当。
不要责怪老师,你怎样看老师,就是你希望老师怎样对待你。人都是相互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