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英雄(抗疫画展赏析)——将行老师讲解

标签:
抗疫画作赏析画作时代的英雄将行老师王建南老师 |
分类: 02原创-随感杂谈 |
今晚在青睐听了一次云讲座,讲解者是王建南老师,见少识短,也不知王老师是哪个学校的什么老师,听他说他们现在还没开学,所以现在基本也是在家里呆着,听他说是老师,很有亲切感,但他的知识面很宽广,懂得很多,自己不敢贸然去套近乎,怕露怯。哎,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同样是老师,人家是大家,在台上侃侃而谈,我们在下面勤恳记录,仰望羡慕,不是一个层次啊。
废话少说,今天就说一部分吧,王老师讲的内容太多了,不舍得一次写完,也可以说一次博文很难全面的介绍他讲的内容,王老师跟大家主要分享了两个部分内容:一、如何看云展,寻找好栏目;二、疫情期间美术作品,怎么评判人物画的好与坏。今天我先记录第二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美术作品多,我可以少写一点,早点交稿。其中很多内容,基本就是王老师的原话录音,王老师口才很好,逻辑也很清晰,整理他的讲座内容,相对比较省心。
再来个题外话,王老师在喜马拉雅也有讲课,他的名字是“将行时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关注一下将行老师,娓娓道来,声音还特别的有磁性,真是很好听的。

这次疫情期间,各行各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在给武汉加油,鼓舞大家,美术界的宣传方式,当然就是优秀的美术作品了。王老师就给我们讲解了如何欣赏这些抗疫美术作品,很有收获。
好的作品要有好的主题,画作也是一样,我们要通过绘画作品展现我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最后赢得了胜利。所以抗议作品也是一种宣传画,让我们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的主题来支持武汉,为武汉加油,所以为医护人员加油的这样的宣传画儿。也是非常多的。
上面这张画非常有名,它是2009年为纪念200年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发表的。创作时间不短,估计画家画了有一年多时间,构思可能更早,它反映的是2003年的非典。这件事情的起因是2009年,有一个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工程,就是国家给每一个作者选定了题材,让画家绘画相关的作品,展现赞美抗击非典的英雄的主题。
然后,上面这幅作品就被选入了优秀作品,从材料的准备到题材的选择、绘画,到最后的装裱上交,前前后后,里里外外,差不多花费有100万吧,这幅画特别有名,画的是非典时期的医务人员,它采取了西方美术作品当中特别有名的三联画的形式去表现。大家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到医务人员的辛苦。他们抢救病人、向党向人民宣誓、一定要战斗到底。三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赞美了我们的医务人员。
以上是其中一类抗疫作品。
面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举国上下奋力抗击。各路画家以笔作枪,聚焦疫情防控主题,深挖抗击疫情实践中的感人形象和典型事件,倾情抒写,创作了一批新时代的“抗疫”画作,也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比如,这幅画,就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发表的,猛地一看,还是挺有新意的,分了三个主题,分别从军人、医生、志愿者或劳动者三个角度来赞美抗疫英雄。而且,其中的小标题也挺可爱的,完全可以当做中学生写作文的小标题:
1、壮我行色,与子携行,人物代表是解放军。
2、岁月静好,为你守候,代表人物是医护人员。
3、山河无恙,神州重光,其中的主人公选择的是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者们。
看看这些人物形象,非常感人,但是造型能力不强,中国画也可以画的立体啊,它是写实中国人物画。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儿他们的手,这中间儿女护士的手,这都是很概念化的。画的不够生动,一点儿都不真实,所以这个水平挺差的,又是抄袭,水平比较一般,如果作为选拔赛的作品,不算是一类作品。如果我们看了上面那幅2009年的画作,就会明白,这幅画非常明显的抄袭了2009年那幅画作的精神,通过三联画的形式赞美各路英雄,当然,画的还是不错的,只是,新意方面、创造性方面,有所欠缺。当然,特殊时期,情意更重,不要挑剔了。
还有第二类,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方式,那就是画英雄人物像。
这样的作品,在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大概是春节过后的初二、初三看就涌现出来的。这个时候的这些作品,有专业画家画的,更多的是业余画家画的,或者是专业画家水平差的。在疫情紧急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激励人们,赶紧画出来,虽说都很感人,但从艺术的角度讲,画作的水平还是比较业余的,虽说画家有很多的感动,但是着急画出来的东西,就不会特别的好。优秀的作品怎么能一蹴而就的画出来呢?我们不是马良,没有神笔,画出好画,跟写好文章一样,都是需要沉下心来,精心构思的,但是时间的紧迫性,让我们不得不采用一种方式来交差,那就是抄袭。当然,这种所谓的抄袭,不是完全的照搬,而是根据脑子里一些过去的反映医务工作者的画作思路,然后照着它给改成现在抗击新冠病毒的医护人员的形象。大家沿着这个思路看一下。

李兰娟院士我们都很熟悉了,因为她前一段儿经常出现了,那你们会发现呢他这个造型还不行啊,这个水平很挺差的啊,挺差的。那么大概像。那么实际上呢,它的这个表现李兰娟院士的这个皮肤,还有她的这个脸啊,还要再圆一点儿,他现在画的长了点儿,另外呢,他画的皮肤有些粗糙。虽然李兰娟院士年岁也大了,但是他现在这个素描画,脸部的感觉的比较干,这个皮肤比较干。可是,李兰娟院士的皮肤是比较润泽的,为什么呢,因为她生活在杭州,她是南方人。

所以我说什么叫水平高啊?水平高,就是要把一个人的造型要准确了。长脸圆脸儿,脸薄一点儿,脸厚一点儿,瘦一点儿。鼻子高一点,嘴唇薄一点儿。那么这些是造型当中的。第二个呢,要画出质感来,不管你是素描还是油画儿,表现出质感。就是皮肤,皮肤能看出什么年龄阶段的。那么刚才我讲的是一个特别高的要求,才能看出这个人他的皮肤是属于干燥型的,还是属于湿润型的,刚才我说李兰娟院士,他是湿润型的。因为他是浙江人,他长期生活在杭州。这个地方就是她皮肤比较湿润,大家如果不信,可以下一次注意一下,或者网上搜一下他的图片
画好一张相是很不容易的,不管是中国话,还是。有话大家看这张,就把李兰娟院士画的过年轻了,过于年轻过于标准化了,也年轻,也漂亮了,但她并没有那么年轻,也没有那么漂亮,所以画的也不好,就是一个模式化的美化的形象,这张画也是差的。

这种话呢,相对的好一些。就是克服了刚才我说的那两个问题。那么这个还是这个皮肤画的还不够好,但是我现在没有找到更好的。就是我浏览这些话,李兰娟院士,所以我就想用这三张,大家来对比一下。医务工作者要把它表现出来是很不容易的。那么我觉得在这个这抗疫期间,你要歌颂他们。不要只是仓促的去画,仓促的画,把人画的不像,我觉得这是一种,就是画得再美,她不像那个本人,我觉得是一种丑化。
实际上的艺术作品呢,像这种画肖象啊,都是需要一个挺长的时间。不能说,今天晚上我一激动就没睡觉,就画出来,你画出来可以,你喜欢。但是你不能就拿去发表了。这是我觉得是对这些奋战在一线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的不尊重。你可以自己欣赏,不要急着发表。不管你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我们下面看一下画钟南山院士的,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吗?那他这么大的84岁了,然后风尘仆仆的。在17年前,为了非典,但是几年后为了新冠病毒,当然想画他了。可是你发表的东西一定要画得好,但是很多人分不出自己画的好不好,就着急发表出来。这张相非常有名啊,这是照片:

大家还是看一张素描。
你看这个素描就是照这个照片画的。实际上呢,我们首先说照一个照片去画,这就是照猫画虎,这样去画,不管画的好坏。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它就不是创作了。他是一个学习锻炼的过程,你把一个学习锻炼的作品给拿出来,本身就不算创作。第二个呢,就是你这个照照片画吧,这个画的很也不好,不好在哪儿?大家一看就非常突出的是它这个鼻子画大了。其实呢,不是简单的这个鼻子画大了,我或者说这个鼻子的问题在哪儿。就是在他的这个鼻头儿。画的圆了,而且是后事了。那么钟南山院士的鼻子差不多这样,但是就差一点儿就不够好
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我们知道他在说接受采访的时候,眼含热泪了,这个眼含热泪。这个眼睛里噙着泪,这个素描没有画出来。


这是用国画儿的方式,哎呀,太这个。没有艺术性啊,写了满篇儿的纸,洋洋洒洒的。那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了,成了一张宣传画儿了,但是有没有宣传画儿的那样的一种装饰性。他也是照这个照片儿话。这种国画儿的方式去划的。比刚才那两张上面那两张还要差。

那说了半天有没有更好的?当然有更好的,这些好的你会发现时间啊。他都是这段时间出来的,都是快两个月了,这时候出来的就是真正的画家,他是要一个酝酿时间的,慢慢的升华。多次修改,刚才我们看到这些画儿,给大家看这三张包括李兰娟院士的那话都不好的。都是刚刚在春节春节之后大年正月十五里头发表的,着急啊,这个着急是出不了艺术作品的。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张画儿,这是一张钢笔画儿用钢笔画就我们的签字笔啊,这样的就是硬头儿的。这种水笔速画的这个专业的画家,画的很好,但实际上某些地方还是不太像钟南山院士。但是他把人物的这个脸部的造型明暗,还有这个在紧急的时候,钟南山院士的面色凝重,这些都表现得挺好,只不过,不够十分像钟南山院士,还不是特别像。但是单独这个人物造型来说,这张钢笔画儿画得非常的完整,五官之间的搭配都极为的连贯。
他有充分的利用了这个钢笔,这个硬币的特点就戳戳点点点有。出现了一些,就是这个硬笔的这个水儿的干燥的地方。然后来表现脸上他这个皮肤,肯定有一些苍老的地方。因为钟南山院士已经84岁了吗?尽管身体很健康,还有光打到脸上的时候,反应出的这个皮肤的这种质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钢笔的特性。大家表现得很好,也就是说,他对材料的掌握,展现的也是非常好。

这张厉害吧,画的像吧。如果没有那个铅笔盒,那只手拍到一块儿,大家就觉得这是一张钟南山院士的黑白照片。这个就叫做照相,写实主义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的,他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西方的十四十五世纪,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时期,他们对人物绘画的这个技法的一个很好的提炼,就是以明暗光影,还有这个造型,就是我们说解剖学,还有就是透视。都把他整理、开发的非常完整,那么从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19世纪就是400多年的历史,西方画家就重点就画的像。这就是最好的一个标准。
所以这张作品。他是最近才放出来的,前面我没看到过。那话这张相,那个画家要酝酿一下儿,而且要花很长时间。慢慢的,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往上扑,然后突然就是用铅笔,慢慢的、慢慢的、一点一点地表现出这种脸部的这个明暗的这个层次的渐变的感觉,它的造型非常准。难度非常大的是那个眼里噙着泪水的那种水分的感觉。所以通过这几张钟南山院士的作品,大家就可以比较一下什么叫好作品,即使要就追求画的像。那你也要好好儿的,用工夫好好的用,功夫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出来的。


大家在看这幅,我记得是中国国家画院的这个专门儿画人物画的一位。画家叫王珂,王珂先生画的钟南山院士。这是我很喜欢这张中国画儿。一张中国画儿呢他。表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一个医生他的审慎的态度,大家注意一下他的目光。他科学医,医生是科学家,就是科学,你看他那个眼光是极为客观的极为冷静的。

那么下面我发的照片,这个画家就是照这样的照片来创造自己的作品,大家看这个照片,钟南山院士。那么这个钟南山院士,他是面带微笑的。可是,画家画的跟照片并不完全相同,你看它创造力在哪儿啊?他是受到这张照片儿的启发,然后他把他的目光、形象给改了,整体的形象还是在那儿,但是他把他内心的想法儿改了。这个照片是钟南山院士面对公众拍了一张正经的照片,就拍了一张照片正面照。但是他给改成了画家,给改成了一个他独自一人的时候在沉思,在考虑这个病情的发展,我该去怎么去治?所以我就觉得你可以照照片儿画,但是要有这样的升华和提高,那才是好作品。
所以说,如何欣赏好作品,尤其是肖像画,就是要抓住这个人物的灵魂。那这个灵魂呢,来自于他的思想,这个思想就是通过他的眼神表现的,但是眼神是很高端的,很难表现的,这个情况下要创作的前提是首先要把形象给画准了,比如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这个形象要先准确了,然后,才是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好一个人物的肖像画,眼神确实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剩下的都是宣传画,大家大概看一下就好了,注意其中的一些武汉元素,要有适当的想象空间,这些自己去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