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类文言文复习
(2020-03-23 08:54:29)
标签:
北京中考文言文复习指导寓言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寓言类文言文复习
一、默写检查,填空,并解释填空词的意思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 )九十,( )山而居。( )山北之塞,出入之( )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 )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 )。其妻( )疑曰:“以君之力,( )不能损(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 )置土石?”杂曰:“投(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率子孙( )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 )妻有( )男,始( ),跳往助之。寒暑( )节,始一( )焉。
河曲智(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 )。以残年余力,(
)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 )也,告之于帝。帝感其( ),( )夸娥氏二子( )二山,一( )朔东,一( )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 )断焉。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b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方:方圆,指面积。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年且九十。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塞(sè):阻塞。迂(y):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
汉阴:汉水南岸。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与“阳”相对。
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的样子。许,赞同。
献疑:提出疑问。
曾(zng):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也不……”
损:削减。魁父(Kuí f):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魁(kuí)。丘:土堆。
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置:安放。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诸,相当于“之于”。
荷(hè):扛的意思。
箕畚(j bn):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孀(shung)
:孀妻,寡妇。
始:才、刚。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
叟(su):老头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聪明了!甚,严重。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其:在“如什么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达,这里指改变。
不若:不如,比不上。 虽我之死: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无实意。
匮(kuì):竭尽的意思。
亡(wú)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负:背。
陇断:即垄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
二、默写检查狼三则,解释红字的意思
狼三则
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尾行数里。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无计,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贪婪
昧爽mèi
shung
爽(1)明朗,清亮:爽目。(2)轻松,利落:清爽。凉爽。爽口。(3)痛快,率(shuài )直:爽朗。爽快。爽利。豪爽。直爽。(4)差失,违背:爽信。爽约(失约)。毫厘不爽。屡试不爽。(5)干脆,索性:爽性。(6)舒服:爽心。爽意。爽适。身体不爽。
道教谓元神、元气、元精函藏修炼能生真火,谓之三昧真火。
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行事的方向、方法不对,必将劳而无功,语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比喻用错方法,徒劳无功。
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爆,杀狼亦可用也。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屠户虽然残暴,但是对狼这种动物还是可用的.
三、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读懂寓言的言外之意
1、翻译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是(
【甲】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解读:作者没有写智叟的聪明之态,写的是智叟嘲笑的神态。)
【乙】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翻译:山神知道了这件事,害怕愚公挖山不止,就把这件事禀报天帝。
理解:作者描写了操蛇之神的“惧”和下文天帝的“感”,对于愚公形象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2、下面是《狼》一课中的相关译文,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有一个屠夫很晚回家,担中的肉己经没有了。
B.场主积薪其中——
场主在那里堆积了许多柴草。
C.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着柴草,放下担子,拿起刀。
D.目似瞑,意暇甚——
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显得很茫然,没事似的。
(解读:暇的意思是悠闲的意思,不是“茫然”)
3、下面对《狼》的课文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一一御狼一一惧狼一一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希望。
(解读:屠户对狼没有怜悯,只有害怕。)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四、拓展小文(一)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睨:眼睛斜着看。揶揄(yéyú
1、解释红色字内容
2、翻译划线句
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译文:
杨赶紧想拔出他的拳头,可是已经夹进老人的腹中,坚硬牢固,根本拔不出来。
3、老叟叫什么名字?杨对老叟如何称呼?杨如何称呼自己?
老叟的名字没有显示。杨对老叟的称呼是老奴;杨开始称呼自己为“我”,后来拳头拔不出来,又迫不得已的谦称自己“晚生”。
4、这个老叟跟我们学过的哪个故事人物相似?
《卖油翁》中的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拓展小文(二) 【甲】【乙】两文对比阅读
【甲】鲁公治国,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注】颠踬(din zhì):被东西绊倒,比喻处境困穷。
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寝:停止。
善之:以之为善, 认为这个说法很好。之:指“土可垒山”这个建议。
善:好,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善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富僧都没能去,贫僧却能到达,人的立志,难道还不如西蜀边境的贫僧么?
2、解释红色字
为,做,动词
钵:
b
足,足够
犹,尚且
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简要说明这一启示在僧人和鲁公身上分别是怎样体现的。
甲乙两文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有了目标,就一定要付诸行动,坚持到底,不能畏手畏脚,犹豫不决。
甲文中穷和尚到达南海前先确定目标,然后付诸行动,坚持不懈,不到目的不罢休。乙文中的鲁公畏手畏脚,虽有想法,被各种想象的问题多击败,不愿意付诸行动,导致修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实际行动,不能坚持到底。
4、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什么人物也体现了这个道理?
《愚公移山》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