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诚信类文言文赏析(上)

(2020-03-24 09:07:37)
标签:

北京中考

复习指导

文言文

诚信

杂谈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诚信类文言文复习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根本和道德的要求。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不论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关于诚信的内容都是我们学习和掌握的重点,老师先准备一些关于诚信的名言,然后讲几篇与诚信有关的文言文,学诚信文言文,做诚信中学生。

关于诚信的名言:

1、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

2、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 战国

3、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  西汉

4、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5、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宋  哲学家

6、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7、没有诚信,何来尊严?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8、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9、失足,你可能马上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

10、信用就像一面镜子,只要有了裂缝就不能像原来那样连成一片。

11、言必诚信,行必忠正。

12、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

13、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14、小信诚则大信立。  

15、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

关于诚信的文言文:

一、济阴贾人

济阴之人,渡河而其舟,栖于浮苴之上,焉。

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阴之巨室也,能救我,尔百金!'

渔者升诸陆,则予十金。

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贾人勃然作色曰:'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为不?'渔者黯然而退。

他日,贾人吕梁而下,舟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许金不酬也。'立而观之,遂没

练习:

1、解释红色字内容

2、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3、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分别从贾人、愚者简要说明这一启示在贾人身上是怎样体现的。

 

部分练习答案参考:

1、解释红色字内容

g1) 作买卖的人;商人。古时特指设店售货的坐商:行商坐贾。

2)卖:余勇可贾(比喻还有多余的力量可以使出)。

chá 浮草,枯草   浮苴:水中浮草。   号,这里读Háo,指拖长声音大声呼叫

盍,何不  盍救诸:为什么不去就他呢?

巨室:世家大族。   浮:泛舟。

2、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

之前你答应给我百金,现在却只给我十金,这怎么能可以呢!

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能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

贾人勃然大怒,变了脸色,说:“你是个渔夫,一天才能挣多少钱呢?现在骤然得了十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3、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此文从反面证明诚信可贵的道理,贾人许金不酬,失信于人,终遭灭顶之灾,实在是咎由自取。

 

二、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还,顾反杀彘(zhì)。”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跟在她后面哭。他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就想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导。如今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煮了(给孩子吃)。

练习:

1、解释红色字内容(略)

2、给划线句断句并翻译。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母亲欺负孩子,孩子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我们用来教育的目的。

3、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言不信者,行不果。

 

三、立木建信

,未,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置北门者予十金。民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予五十金。卒下令。

令行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乡邑大治

【注释】南辕北辙

:商鞅变法的条令准备就绪  :公布;颁布。

1)器物:器具(2)备有:具备具有 别具只眼(形容具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3)备,办:具呈。具结。具名。具领。敬具菲酌。

4)同“俱”,都,完全。

5)量词,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尸体:座钟一~。一~男尸。

金:古代货币单位。  辄:就。 期年:一整年。  黥(qíng:即墨刑

黥首刖足:刻额染墨,截断双脚  黥布:英布,汉高祖的大将,因犯罪被黥面

黥首:汉代刑法之一。在罪人额上刻字染墨)  黥面:在脸上刺字涂墨

黥徒:受黥刑的犯人。引申泛指囚徒,罪犯 趋令:遵行法令 

趋:1)快走:趋走。趋进。  趋翔(快走像鸟展翅飞翔)。

趋炎附势(奔走于权贵,依附有权势的人)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争着去,含贬义)。

2)归向,情势向着某方面发展:趋向。趋势。大势所趋

3)追求,追逐:趋时(追求时髦)。趋利。趋光性。

大治1、需要治理的重大事务。2、谓政治修明,局势安定。3、谓大规模建造。

【译文】

当时商鞅变法的条令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生怕民众不信任,就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市场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此举取得了商鞅对民众的信心,)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

 

四、挂剑重信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李白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之。延陵季子上国使,未献也,然其心之矣,使于晋,顾,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

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译文】

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出使在晋国,总想念着回来,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有节操的人是不这样的。”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继位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吾心哉!”

【译文】

  季札第一次出使,去造访北方的徐国的君主。徐君十分喜欢季札(身上所佩)的剑,但是却不说出来。季札心里也知道(徐君喜欢自己的剑),但是他还要出使到别的国,所以没有送给他。(后来他出使完后)再回到徐国,徐君已经死了,于是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他的随从说:“徐君已经死了,这是要送给谁呢?”季札说:“不是这样的,我当初心里已经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诺言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