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直译意译(下水文)(赏析性改写)
(2019-03-06 00:07:49)
标签:
教育作文小石潭记下水文文化 |
分类: 01原创-教学心得 |
《小石潭记》原文 直译 意译(下水文)(赏析性改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直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直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直译: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直译: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直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直译: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直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直译: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直译:我坐在潭边,四面被竹林和树林环绕合抱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凄凉幽静,令人感到悲哀。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直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直译: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老师的《小石潭记》下水文/意译文(不能原班抄写,仅供参考)
(加上自己的想象,不改变原文的意思,丰富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不到十天的时间,我低价觅得钴鉧潭边十余亩的田地,又购得不为常人所识的人间胜境——潭西小丘,不由得喜上心来,由于贬谪带来的苦闷心情也大为减轻,是日,我和几个朋友相约从小丘向西信步而行,顺着幽静的竹林,只捡僻静处走去。
大概走了百二十步,只听得一阵叮叮咚咚的泉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煞是悦耳,我们停下脚步,循声望去,却看不到水源在哪里,侧耳倾听,原来是在茂密的竹林深处。心中大喜,想一探究竟。
可是竹林茂密,没有行踪,我们索性回到小丘,拿来工匠用的镰刀,顺着水声,一路砍竹,开辟出一条道路,不多久,就看到竹林下方有个小谭,潭水格外清凉。原来水声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小潭不大,潭底是一整块大石,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四边环绕着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宛若缩微的苏州园林一隅,颇有人在画中游之感,别有一番趣味。
潭中游鱼大约有一百来条,潭水清澈见底,鱼儿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好像在静默沉思,待到我们想用小树枝挑逗时,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似乎在和我们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犬牙差互,无法探究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我坐在潭边,倾听着如鸣佩环的水声,看着往来翕忽的游鱼,四周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只有环绕着的竹林发出簌簌的风声和水声,不由得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想起了自己曾经壮志酬筹,志在革新,为国效力,无奈奸臣当道,被贬出京,离家万里,来到这贫瘠荒芜之地,老母随儿远迁,水土不服,身体不支,亡在此地,此中凄冷,与此时之景,岂不有共通之处?
初见小石潭的欣喜又被一种莫有的忧伤所笼罩。
点评:划线处表达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写出了作者情感由乐而凄的由来,更好的表达了自己因景生情的缘由。
朋友见我伤感,劝慰着,说这里太凄冷,长待对身体不好,就劝我离开,我有些不舍,却也知道,这里不是久留之地,于是记载而去,也算是对这段经历的独特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