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期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青岛、“千年不涝之城”赣州再次被媒体点赞。但值得玩味的是,网上也出现了另一些声音,有人说“德国下水道当年坑惨中国人,排水效果好全靠中国制造”,有人说“赣州建于宋朝的福寿沟的功能被严重夸大”,在网上形成刷屏。
澄清谬误当然很有必要。比如关于德国下水道的各种传说,确实有一些夸张的成分。《南德意志报》在2014年底就曾发过一篇题为《不要期待奇迹》的文章,该报记者认为,一些中国人把青岛下水道的完备归功于德国人,是典型的“德式完美神话”。但需要强调的是,无限拔高“德国制造”的下水道,与如今一些人罔顾事实地否认其曾有的作用,都不可取。
人们热议德国的下水道、宋朝的福寿沟,并不是指望靠这些文物解决21世纪的城市内涝难题。但这些“雨季网红”让我们知道,并非所有城市都会“逢雨必涝”;它们所代表的科学规划的理念、未雨绸缪的意识,也能给今人以启发。
揆诸现实,尽管“建设海绵城市”提了多年,“逢雨必涝”问题似乎并没减轻——不仅大城市容易出现“海景”,一些中小城市也面临严重内涝;不仅老城区渍水严重,一些新近规划的新城、开发区同样经不住暴雨考验。稍作对比不难发现:内涝频发可能源于一些城市的规划、管理思路有问题,“里子”做得不够。
从某种意义上讲,“德国制造”的下水道代表国外的先进经验,宋朝建的福寿沟代表古人的智慧,这两方面都是我们提升现代治理能力的营养之源。如今城市化取得的成就,大都是建立在充分吸纳各种优秀成果和智慧的基础上的。因此,求解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难题,非但不应该盲目地否定过去、排斥国外经验,反倒应有更开放的心态,充分学习古今中外的先进经验,实现为我所用。
有人说:“要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3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城市治理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去暴雨中走一走,自然心中有数。
看待城市内涝问题,需要有宽广的视野、理性的态度,看待其他问题也是如此。近些年,中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社会也拥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越是自信就越要保持谦逊,不为那些盲目地“扬中抑外”“褒今讽古”的文章所陶醉。我们一些地方毕竟连下水道问题都没能解决得很好,要向古人、国外学习的地方实在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