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生活中,“坑人”套路,比比皆是,稍不留神就会中招。被骗点钱,还算小事儿;要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被骗入歧途,那才叫糟心。
近日,贵州毕节的一名考生,就遇到了糟心事。某校招生人员向其索要准考证号和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信息后,竟为其“代填了”高考志愿。而该考生称,对方曾许诺“第一时间录取”,自己只想将该校作为“后路”,并没有授权对方替自己填志愿。
出了这样的纠纷,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首先,涉事学校是撇不清的。甭管考生授权与否,管人家索要信息、替人家填报志愿,这都缺乏合理性、正当性。况且,高考志愿对一个人的人生影响何等重大,把它当成话费套餐那样,随便替人家勾选,这更说不过去了。
做出这种越俎代庖行为的,无论是在职员工还是临时助理,也无论其是被授意还是自作主张,校方在监管上,都难辞其咎。据悉,当地教育厅已成立调查组,要对这起“影响很坏的招生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回过头来看考生一方,也多少有些失之审慎。填报志愿的密码,正如银行卡密码,怎可轻易泄露、授人以柄呢?如果多留一个心眼,多请教一下师长,麻烦或许就可以避免掉。当然,考生涉世未深,苛责未免不近人情。但其教训,却给广大考生敲响了警钟,应该引以为戒。
这起事件虽属个案,却也暴露出一些较为普遍的漏洞。
校方如此违规操作,若属无心之失,便是监管不力;若属明知故犯,那便是法纪意识淡薄。无论哪种情况,主管部门和校方都应认真反思,有力整肃招生工作秩序,并以高压的监管态势,遏制类似事件的重演。
至于考生,除了强化自我防范意识,更需要成年人的进一步指导。教育部门有必要制定更全面、更明晰、更人性化的志愿报考指南,起码也要监督各个高中落实好指导工作,把光明大道铺就好,才能让旁门左道失去市场。
总之,高考作为国家与家庭的重要议程,理应郑重其事,做好每一项工作,让各方有所敬畏。填报高考志愿作为其中一环,也不能让别有用心者钻了空子,致使考生人生错位、招生工作公平性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