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学生简便计算错误原因的分析
(2018-01-13 09:51:03)
标签:
数学教学教育 |
对于四年级学生简便计算错误原因的分析
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因此,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要求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应该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方法合理、灵活。使运算简便。”在计算中我们又把“简算”即“简便计算”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部“重头戏”,它被视作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在数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作为学生的一项技能。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上教师十分重视学生的简便计算,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是最多的,但是收效却很小。其实所学的内容并不是很多,所涉及的知识点也并不抽象,上课时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是一到了练习和作业中就会出现很多的错误。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改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是理性认识。学生易错点是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只是模仿着运用运算定律而不理解,只有对运算定律的内涵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才能达到正确灵活地运用。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而改变简便计算的困境。以下是我对学生简便计算错误问题的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心理方面原因:我们常说学生“粗心”,其实“粗心”大多是由学生感知、注意、思维、记忆,情绪等因素造成的。例如,结合时不带括号、运用减法性质和除法性质计算时忘添括号和去括号等。
2.定势思维影响学生出现简便算法的错误。
简便计算不仅要使学生学生学了简便计算后,认为只有这节课或这段时间的计算才能用简便计算,除此以外根本不用想简算,根本不用思考用不用选择简便方法计算。例如:有时在计算时会出现这样的题“54+54×99”,稍加分析,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很快就可以算出“
3.避免定律的混淆。
教师要讲清概念,使学生对所学定律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形式比较相似,学生就很容易混淆乘法分配律是乘法对于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分配律,而乘法结合律是几个数连乘时,可以交换运算顺序。例如:学生在计算:25×44时就会出现“25×(4×11)=25×4×25×11”这样的错误。这主要是学生对乘法分配率和结合率的概念理解不清。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不能简单地从形式入手,告诉学生括号里是乘号时不能运用乘法分配律,只能当括号里是加法或减法时才能用乘法分配律。而应从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入手,可以通过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加以理解,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这两条运算定律进行比较,深入地理解乘法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自主建构起知识体系。同时,教师可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思路加以练习,以区别两种运算定律的不同之处及其运用后所产生不同的简便程度,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算定律的理解。
4.不合理的”拆数”导致的错误.
一些较”隐蔽”的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的题目,学生却常常习惯运用乘法分配率计算.如24×125,学生喜欢用(20+4)×125,而不是24×125=(3×8)×125
能用乘法结合律计算的题学生却用乘法分配律,出错概率当然就会增加许多.
二、教师方面:
1、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意识是一种积累,不是一天或几天就可以教会的,学生简便意识的培养、优化思想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完成的,而应靠平时的日积月累。如果我们能把简便运算提高到思想层面上来重视,不仅局限于题中有明显要求的计算题,而是拓展、渗透到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因此,在低年级是对学生简算意识培养的最佳时间。例如:学生在学习4×5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可以怎样计算。4×5就是4个5相加,可以先算2×5=10,4个5就是20。或者可以先算三个5是15,然后在加上一个5是20,让学生去体会哪种方法更简单。这样学生就会对乘法结合率和乘法分配率有了初步的接触。到了四年级在学习乘法的定律时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也能够很快的形成一种能力。
2、通过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
教师的教学缺乏计算优化的系统性。一是孤立起来教学“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二是过分侧重于简单机械的技能技巧训练。教师在计算教学中,只重视了应用“定律”简算,而对非定律的简算题缺乏引导和注意。孤立地进行应用定律优化计算,使应用定律优化计算和非应用定律优化计算的教学割裂开来,更谈不上系统和整合了。《新课程标准》对简便计算的要求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去探索的过程,急于给出定律,然后就不厌其烦地讲解例题,让学生做练习。这种片面地注重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渗透的教学,学生只会条件反射般地运用定律去解题,使学生成了为简便计算而进行简便计算。而不会去思考能不能简便计算,为什么可以这样简便计算。所以在课堂上要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的体验,探究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经历算法“择优”的过程,唤起他们进行简算的意识。三、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在简便计算中出错的原因还有很多,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发现错误,及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错因,因势利导,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