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音乐课改激趣审美创造课堂教学校园 |
分类: 音教园地 |
(感谢博乐“宋客”荐文至博客首页)http://s8/bmiddle/6e08659cgb239aff819c7&690奏响音乐课改的主旋律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西关小学 吕家良】
http://s4/bmiddle/6e08659cg7838f918cad3&690
在二十多年音乐教学这块沃土上,我一直耕耘不辍,乐此不疲,音乐课堂教学也带给了我无限的乐趣,在这里我探究不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了业务,发展了能力,适应了时代需求。在这里我用汗水浇灌的酸甜苦乐,只有自己会体味深刻,感悟颇丰……
总的来说,我认为“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人才”。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体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常用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独立思维、探求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以往的音乐教学也是如此,它偏重于传授乐理知识和繁琐的概念,依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进行呆板的常规教学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了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线,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本着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在音乐感受、实践活动中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突出了学生的创造性。全新的观点,全新的设计,全面的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的新理念,为我们音乐教师的教学改革找到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学实际,借鉴国外的音乐教育使我深深地感受到:新的音乐改革必须立足于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学生发展的好坏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成为创造性人才,是否具有敏锐的创造性。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积极探索课改新路子的过程中,不断的运用各种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全员参与,注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感受中学习音乐,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表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勇于创造的目的。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灵活激趣、注重审美、培养创造”已成为了新时期音乐课程改革的主旋律。
http://s4/bmiddle/6e08659cg7838f918cad3&690一、“丰富多彩的激趣活动”是音乐课改主旋律的前奏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古语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创新的一种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份。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必然成为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人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动机。这时,我们才能引导学生轻松的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妙的音乐。因此,可以说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原动力,教师激趣活动的巧妙设计将成为音乐课程改革主旋律的前奏曲。在教学中若教师能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新意、丰富多彩的激趣活动,引导学生全员参与、主动参与,从不懂到懂,从不敢到敢,才能激发起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兴趣。新教材体现的“动中学”、“乐中学”及“音乐与多元文化相结合”的思想,就是为了增强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歌曲《小青蛙找家》时,根据歌曲内容,我采取了一系列富有儿童情趣的激趣活动。一开始我就以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从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把“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个教学理念,足见它的重要性。它已成为音乐课改主旋律的主题。音乐审美渗透在音乐实践中,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它通过演唱、演奏、欣赏、创造、表演感受音乐的旋律美、节奏美、音色美、和声美,创造出美的音乐。我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都力求以审美为中心,并贯穿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在课堂上我巧妙地把音乐知识、歌曲学习等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中,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依据这一理念,我注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如在学唱歌曲《小青蛙找家》这一环节中,唱会歌曲并不难,关键是中间念白的准确无误,并能用正确的声音力度和不同的表情表现小青蛙找家时焦急不安的神态和找到家时的快乐心情。为此我采用听唱法教学,
http://s4/bmiddle/6e08659cg7838f918cad3&690三、“自信、大胆的创造表现”是音乐课改主旋律的高潮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音乐是一门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学科。比如,音乐的不具象性就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音乐审美过程是一个运用通感联觉的复杂过程;演奏乐器是集感觉、审美、思维于一体的过程;音乐可以使人处于平静、愉快的情绪状态之中,这些都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音乐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创造只是作曲。其实创造存在于每项音乐实践活动中和对音乐的体验与表达中。“人人是创造之才,处处是创造之时”。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与学生建立平等、信任、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激励学生学会合作、积极探究、标新立异;善于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拓展教材,丰富学生的想象……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展现,才能大大激发学生创造的火花。到那时,学生大胆、自信的创造表现必然使音乐课改的主旋律达到最高潮。如在《小青蛙找家》这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音乐戏剧表演和创编歌词表演,使学生人人有参与、表现、创造的机会。活动中既有情节、情绪的对比,又有不同角色之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扮演动物妈妈、小动物等不同的角色,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配合,增进了友好的情感。编词创造表演中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大胆、自信地表现,积极、快乐地创造。他们出色的表现,真让我暗暗佩服。创造表现中学生兴致高涨,课堂气氛热烈,高潮迭起。通过创编活动,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拓展了思维,丰富了想象,不仅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突出体现了学生自主与合作,想象与创造的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感谢博乐“宋客”荐文至博客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