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生命记忆》序

(2016-04-30 14:58:01)
标签:

文化

《用生命记忆》序

 

赤樱把他的39篇散文集中起来,形成了这本《用生命记忆》。

 这书很有分量,分量在于记录生命。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固然有长短之别,而生命的精彩不在时光,而在质量。

 这39篇散文,虽然内容有别,无论是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还是身边的芸芸众生,无论是写生活的过往,还是行走中的山水,作者都自觉地把笔力集中在人身上,流露出一种平民立场、平民意识,他提示我们:社会的主体是:人。“人”该是大写的。

人,一样的鲜活肉身,一样的七情六欲,一样的隐忍负重,一样的顽强求生,一样的乐观愉悦……这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生态?一种怎样的生命意志?世人庸常的荣辱观念,阻挡不了作者的笔。他用笔为他们言说,点点滴滴,沁人心脾,留下一笔时代和生命的见证。正如米歇尔•福柯说:“大写的历史的确是我们记忆之最博学、最警醒、最活跃、并且无疑是最拥挤的区域;大写的历史同样是一个深底:所有存在物都是从这个深底开始存在,并且不确定地闪烁。”正是个体生命和历史的交织,才有“闪烁记忆”的镜头——历史。

赤樱幼弱丧父,命运多桀。在《用生命记忆》中,可以感受他坎坷的人生经历,看到时运给心灵烙下的印记;从《生日礼物》《拳本善良》《幺孃》中,能听见他于生活磨难中的抗争与呐喊。而家庭教育的渊源,又表现出作者性格中的敢为、坚韧、聪明、睿智,当然也很调皮。作者小时候就受艺术熏陶,年轻时候在小说、散文、音乐、摄影、文艺等诸多方面显示才华,小说、散文曾经散见于全国一流大型期刊。这本集子中的《红棺木》《透明雨伞》《古镇遐想》《那片湖光山色》《梵净读水》《根雕》等等,都不可掩抑地流露出他心灵之敏感,灵魂之骚动,他以独具个性的方式去运思、去创作。

我个人偏爱《鼓爷》,以看似平淡的笔触,写了一个最普通的工人的寄遇,一个工人的形象活脱脱真实呈现。它突显的平民故事,既合情合理,又生意盎然,余味多多。

在《背篼》中,作者写了一个曾经有过一段交往的小背篼:为他背过菜,也装修过房子。显然,作者并不在意这些寻常的小事的本身,他是给我们描绘了现在最为常见、最为普通的小小劳动者的诚实、诚信的人格力量。没有地域、职业的歧视,源于人在作者心中的位置。作者的行文是沉酣的,骨子里的谦卑之情,全注入精致的叙述之中。主人公的执著目标和坚韧品格,令人起敬。

作者记忆中,当然最深刻的是他的亲人。

 他在《饥饿成长日记》中写道:那是一个在粮食最紧俏的年代,即便是麦麸,也是要凭本定量供应的。作者随同姥姥去买麦麸,粮店就在胡同口,排队买麦麸的人很多。好不容易排到跟前了,姥姥却总是让后面的人先买。麦麸是用布口袋装的。一袋麦麸差不多卖完的时候,售货员会再打开一袋。姥姥这时再买,就有机会把卖空的麦麸口袋翻转过来,然后拿出小笤帚,把粘在袋子上的麦麸粉末,小心翼翼地扫进自家的口袋。每次扫口袋时,姥姥眼里就会闪现出一丝狡黠的成就感,并以极谦恭的语气对粮店的售货员说:“这也是半个饽饽哩。”姥姥说的“饽饽”,就是黑面馍。

作者很善于抓住细节,用扫麦麸这样一个动作,就把迫于生存下智慧的姥姥刻画出来了,直荡读者心旌。

 《古桥上的过往人生》,是一篇构思独特的散文。作者在贵阳大大小小50多座古桥中选取了太慈桥、南明桥、六洞桥、太平桥来描述,是因为这些桥,都有人的故事。

比如,位于贯城河上的太平桥,原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可它和作者纠集。太平桥附近,有个叫金沙坡的地方,当年,作者混迹于金沙坡,为的却是书。将人的遭遇与桥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笔自然,人桥呼应。桥,才在作者心中生根。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生活的情感意绪和种种冥思。

作者曾是一名编辑、作家,又是摄影记者,行色匆匆,跋涉于工矿、乡村、山林、大河之间,风风雨雨,疾行慢行,接触了社会各阶层芸芸众生,不断地把一篇篇凝聚着自己求索的、富有新意的、五色斑谰的作品奉献给读者,有随笔,有写实,有畅想,有抒情,有议论,有传说,有考据,既不重复,也不落套。许多篇什构思也十分精巧。在貌似随意的舒缓描述中,寄寓了对生活、人性的热爱和赞美,勾画了一幅山水人物的长卷。这是难能可贵的。

《用生命记忆》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他笔底不仅仅是一种斑斓,也是他生命的七彩之虹。

 

                                        2016,4,25 贵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