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书博会:道不尽的期待和忧思
卢惠龙
十多年期盼,全国书博会终于落地贵州。全国8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云集观山湖, 云集国际会展中心。
“文耀贵州,书博天下”24届书博会的主题词,寄托了多少人的期待,也是诱人的愿景。
书博会人头涌涌,北自黑龙江,南抵海南岛,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兴致勃勃,风尘仆仆,都因书而来,都为书而聚。渴望与寻觅并存,宣示与好奇兼容。
嘉宾阿城,以《孩子王》《棋王》闻名,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近来关注贵州苗族文化。他这次的《上古文明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学术报告,很值得期待。
贵州版的《黔说》丛书、《旧事贵阳》丛书、商务版的《尼罗河的赠礼》、三联版的《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等,都在书博会首发。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素质、境界,与全民的阅读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博会是为民族建功的大好事。
唐代章碣曾经写过“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本意是调侃秦始皇的。不幸,“不读书”竟然成了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不得不看到,价值错乱,欲望膨胀,能安静地、心无旁骛地读书的人是太少了,据媒体报道,韩国人年均读书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相比之下,我们有点难堪。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还有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相比之下,我们有点汗颜。
我们活得匆忙。好读书者始终寻寻觅觅,不读书者始终恍兮惚兮。读书快要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而有一些学者也不读书了。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要看全民阅读植根有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能把人带到哪里去呢?
文坛上一度遭人诟病的余秋雨,当年曾在上海一间十三平米的小屋苦读。夏天,北窗西晒,稿纸上落满汗渍,冬天,裹着棉衣,把脚伸进稻草编织的筐里,再塞上棉花。就在这种境况下,生生把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读烂。这种安宁是有精神质量的,是有生命热度的。人,抵抗寂寞,极目远眺,就会变得刚毅和旷达。
鲁迅的《朝花夕拾》,百草园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还有《社戏》,河流、石桥、渔火、松柏林、豆麦和水萍的清香,六一公公……云淡风清,几多乡情?读书,是对人生、对生命一种宽阔而至深的浸透。
当我们读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读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读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冈布利努斯》,一种灵动、神奇、庄重、深邃……,会深深地植根在我们心灵和血脉里,不可轻易更改。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需要提倡、引导。
书博会,就是一种提倡、一种引导。
书博会开幕前,还举办了“读中华图书·爱多彩贵州”的阅读活动,举办了“书博大篷车·多彩贵州行”,4大分会场活动密集,眼下还有“逛书博·看贵州”等等,举办方可谓用心良苦。他们在努力耕耘。
2014/8/1
2014/8/2 贵州都市报
卢惠龙
十多年期盼,全国书博会终于落地贵州。全国800多家出版发行单位,云集观山湖, 云集国际会展中心。
“文耀贵州,书博天下”24届书博会的主题词,寄托了多少人的期待,也是诱人的愿景。
书博会人头涌涌,北自黑龙江,南抵海南岛,西起新疆,东至上海,兴致勃勃,风尘仆仆,都因书而来,都为书而聚。渴望与寻觅并存,宣示与好奇兼容。
嘉宾阿城,以《孩子王》《棋王》闻名,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化研究,近来关注贵州苗族文化。他这次的《上古文明的被理解与被误解》学术报告,很值得期待。
贵州版的《黔说》丛书、《旧事贵阳》丛书、商务版的《尼罗河的赠礼》、三联版的《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等,都在书博会首发。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素质、境界,与全民的阅读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博会是为民族建功的大好事。
唐代章碣曾经写过“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本意是调侃秦始皇的。不幸,“不读书”竟然成了当下社会现状的一种普遍现象。
我们不得不看到,价值错乱,欲望膨胀,能安静地、心无旁骛地读书的人是太少了,据媒体报道,韩国人年均读书7本,日本40本,俄罗斯55本,相比之下,我们有点难堪。
世界上最爱读书的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还有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我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相比之下,我们有点汗颜。
我们活得匆忙。好读书者始终寻寻觅觅,不读书者始终恍兮惚兮。读书快要变成了学者的专利,而有一些学者也不读书了。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要看全民阅读植根有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什么书,这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读书,能把人带到哪里去呢?
文坛上一度遭人诟病的余秋雨,当年曾在上海一间十三平米的小屋苦读。夏天,北窗西晒,稿纸上落满汗渍,冬天,裹着棉衣,把脚伸进稻草编织的筐里,再塞上棉花。就在这种境况下,生生把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读烂。这种安宁是有精神质量的,是有生命热度的。人,抵抗寂寞,极目远眺,就会变得刚毅和旷达。
鲁迅的《朝花夕拾》,百草园的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还有《社戏》,河流、石桥、渔火、松柏林、豆麦和水萍的清香,六一公公……云淡风清,几多乡情?读书,是对人生、对生命一种宽阔而至深的浸透。
当我们读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读道“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读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冈布利努斯》,一种灵动、神奇、庄重、深邃……,会深深地植根在我们心灵和血脉里,不可轻易更改。
阅读是很私人的事,需要提倡、引导。
书博会,就是一种提倡、一种引导。
书博会开幕前,还举办了“读中华图书·爱多彩贵州”的阅读活动,举办了“书博大篷车·多彩贵州行”,4大分会场活动密集,眼下还有“逛书博·看贵州”等等,举办方可谓用心良苦。他们在努力耕耘。
2014/8/1
2014/8/2 贵州都市报
前一篇:历史是闪烁记忆的深井
后一篇:东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