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貌似玩家,实则信徒
读廖国松的《时间的笔触》
卢惠龙
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旧事贵阳丛书”,收了廖国松的《时间的笔触》。全书写的是作者及画友的轶闻趣事,近十万字的篇幅,读来非常轻松。作者再三声称画画只是玩玩而已,我却看到作者对画画的异常执着。可谓貌似玩家,实则信徒。
作者念小学的时候,就爱画画,他的第一幅连环画,居然是讽刺班主任钱老师的,理所当然受到批评。其中,故有玩乐因子,也流露了作者绘画的天性。
他以后不断在南明河、河滨公园和贵阳的小街僻巷写生。他的心灵极为敏感,灵魂也充满骚动。
为了一个小小的画箱,他投入了许多精力,也留下一些故事。
成人以后,作者曾为列宾的《伊万杀子》中那双恐怖的眼睛颤栗,为列维坦《金色的秋天》所陶醉,为西什金《橡树林》的逼真所折服。
画画常常从临摹开始,他开始的临摹列维坦的学生的风景画,一丝不苟。得意之余,他在画面增添了一牧马少年,自以为如此,临摩就可上升为“创作”了。谁知人物一画上去,整个画面全破坏,越看越觉别扭。又一刀子将画幅上部的牧马人栽了,结果,不伦不类,马肚子下面还留着两只光腿子,像是从地里冒出来的。这里,已经透露廖国松是个艺术上不安分的精灵。
他刻意找来一大堆关于西洋绘画的书籍杂志,画册和资料,了解列宾、苏里科夫、布留索夫、别罗夫, 谢洛夫、沙甫拉索、,列维坦等等,了解他们的代表作品。一些画家的出生年月,都了如指掌。
他不断在画布上云游,是贵州最早接触和实践现代主义画风的画家之一,绘画成就令人刮目。
他的油画,色彩强烈,笔触狂野,造型失态,笔如屈铁,腕力过人。有人说他是印象派。
其实,廖国松对于印象派为何物也不胜了了。他之所以喜欢强烈的色彩,完全出于心理的因素。他费尽心机,要弄个明白。这是件非常困难的是,一是没有漂洋过海,去亲自目睹印象派大师的原作,二的介绍印象派的图书也极少。辗转读了《印象派画派史》,他弄懂这个流派的技法,诸如笔触分割、不用黑色、一次画完……之后,就当作了金科玉律。其实,任何艺术都讲创造性,多次实验,格式化产生了。印象派恰恰讲艺术手法上的革新,以赋予更深的思想意义。他不再求求画面的几何框架,而致力于生命律动的意境。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升腾为一种具有力度的生命状态。
廖国松是个有个性、有功底的画家,因而赢得了美术学界的瞩目,被调进贵阳画院。可他从来不以为艺术有多么神圣。有一次,来了画商,要收购他的油画,他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艺术像一个变幻无穷的魔方。艺术有时衍变得令人眼花缭乱。表现性作品、理性化作品、观念艺术、行为艺术,都会拿出了绝活”,廖国松生性豁达、粗犷,既不轻易被潮流裹挟,也不固守原有的樊篱,他行色匆匆,接触芸芸众生,结识了几乎贵阳所有画家。尹光中、董克俊、平治、谌宏微、曹琼德、颜冰、董重等等,从老到小,都可推心置腹。还与信英、大洵、宝安等结为挚友。
廖国松的《时间的笔触》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通读《时间的笔触》,我的感受是:画画是心灵的书写自由。
《时间的笔触》 2014年6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