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惠龙 纤弱:生命的常态
(2012-08-12 09:59:04)
标签:
文化 |
卢惠龙
这个冯小刚,一反过往的世俗调笑找乐,拿出了绝活。
这是《集结号》的一个重要情节:当47名战士伤亡惨重,并将面临分分秒秒都会有更多人死亡的时候,全连最勇敢的战士、排长焦大鹏对连长谷子地说,他听到撤退的信号——集结号的号声了。而谷子地没有听到,继续坚守阵地,最后47名战士全部阵亡。
焦大鹏这个时候怎么会听到集结号声呢?这是他内心急切盼望撤退,强烈留恋生命的外化。用他“这一个”的话来说,就是要为连队留几个“活种”。
我无意评说《集结号》得失,我看重冯小刚的人性理念。他坦诚地说:“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因此,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在这种生命理念和美学理念的支配下,他的《集结号》揭示人性幽微,反体系,反陈规,穿过缭绕的硝烟,始于个人而终于个人,这就别开了生面,成为他的一部思索之作,突围之作。即是说,他进入了现代战争和人性缺憾的思索,并对过去强化英雄的作品,包括如《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一类的突围。从而展现了他对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向往。
英雄主题作为人类的重要精神指向,从来就获得普遍认同,更不用说军旅作品了,它曾经像星辰一样,引导着人类穿越黑暗,从此岸走向彼岸。
英雄,不论是否主义,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时尚的产物,都可能标识一种主张,一种意志,有可能淹没人性、个性,淹没作为人的自身愿望和价值,让人成为时代理想的写照。
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我们看到,巨轮行将覆没的时候,恐惧,惊慌几乎笼罩船上的每一个人,喧闹、叫喊、哭泣、呼唤,父母与子女绝别、情人最后的拥抱,无不让人感觉生命的宝贵。世界渐沉,生命的通道狭窄拥挤之时,没有谁不渴望生命,珍惜生命。这种真实的也就是《集结号》里焦大鹏的要为连队留几个“活种”的“私心”。这时候,平时最英勇的战士,没有去想建功,没有去想掩护大部队转移。生命的价值这时首先体现在如何把生命延续下去。这个愿望并不伟大,并不高昂,甚至有点儿孱弱,有点儿阴暗,但它无比真实,无比人性,不然,为什么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呢?在战争、灾难和疾病面前,我们清楚地看到,生命的剧情不在于强大,不在于尊贵与富有,而在于纤弱,隐忍,尴尬,无奈。往往,挣扎也徒劳,这似乎有点让人黯然神伤。
俄国十二月党人,曾经是一批真实存在过的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带着对奴隶的同情,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贵族地位和财富,举起手中的武器,在彼得堡广场,向沙皇腐朽的国度,发出了俄罗斯第一声抗议。最终,五位十二月党人被处绞刑,120多位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也慷慨随行。流放诗人奥陀耶夫斯基写道:“我们因命运和锁链而骄傲……我们屈辱的劳役不会泯灭,一粒火星能将烈焰燃起。”这的确很伟大,很尊严,纤弱生命的释放,才体现出这种强大,但这不是生命的常态。人类的历史,不会常是要人不断放弃生命的历史。
英雄是什么?是黄河壶口是血腥是暴力是西班牙斗牛是哥萨克骑兵是卡拉扬的头颅是左牵黄右擎苍是泰森是贝肯鲍尔是李小龙是007……
黄河壶口固然气势,膨湃,伟力,可它不是河流的常态;
哥萨克骑兵固然英雄,威武,彪悍,可人类不希望总处于战事;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固然辉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却让人感受到深不见底的忧郁。
所以,冯小刚说,巴顿将军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他们是用他人的生命成就自己。而真正玩命的是无法作出决定的人,这些人更值得同情也更值得尊重。所以,才有了我们面前的《集结号》。这就是冯小刚的价值取向,道德取向,人性取向。
生命尚孱弱
2008-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