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地为漂泊者立传

(2012-08-10 21:56:01)
标签:

文化

诗意地为漂泊者立传

读林贤治新著《漂泊者萧红》

 

 

                                     卢惠龙

 

 

金星(Venus)是八大行星之一,离地球最近。Venus即“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金星在天体中逆向旋转。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1987年,世界天文联合会给金星上的一批环形山命名,其中有座山的名字叫萧红……

匠心独运。这吻合萧红这位以“人物”及“创作”留名于史的女性,吻合她的个性,吻合她的价值。

六十多年前,三十一岁的萧红殒命香港,此后,她的遭遇和才情一再为后人纷繁解读,国内外为她出版的传记多达20多种。

今年,我喜爱、敬重有加的林贤治,这个非学院的思想者,出于不平,纠正偏见,出版了《漂泊者萧红》,别开生面地、诗意地为萧红立传,复活一个真实的、原本的萧红。

林贤治说,他是看到一篇对萧红的评论,最亲近萧红的两位男士嘲笑她的作品,这是性别和写作上的双重歧视。他很受触动,决定要写一本新的萧红传记。漂泊,既是流浪,也含有孤独、自由、独立,还边缘化,漂泊者永远在路上……

漂泊,是萧红的生存特征、生命特征。

萧红不属于任何廊庙、山林、经院、书斋、闺阁,她的文学是荒野的、泥土的文学。

在写作上,完全不顾规矩和习惯,独来独往。这不是金星的特征吗?这是最稀缺的一种文学品质。

萧红写作的才华像东北野地里蹦出的大豆,绿色、纯净。

萧红是以《生死场》出名的。鲁迅在《生死场》的序中说:“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的明丽和新鲜。”

胡风在“读后记”中说,“这是一种女性的纤细的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襟的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林贤治说,他们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把小说纳入阶级和民族斗争的大框架,就把一部多声部的小说简化为单声部了。至于冠以“国防文学”,林贤治认为,因为抗战爆发,政治遮盖文化,救亡遮盖启蒙,集体遮盖个人,其实,萧红一个独立的作家,坚持的是个性化写作。

《生死场》写的是哈尔滨附近的农村,表现的是现代文化最早的开发,给农民精神上带来的惶悚,萧红不仅是关怀人的物质生存,还关怀他们的精神。

《呼兰河传》是萧红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写的是一座小城,一个院子,周围的人,奇异的风俗习惯,灰暗的日常生活,畸形的文化心态,由生存的主题织罗到一起。林贤治说,有什么比人的生存更宏大呢?萧红处于弱势,她写的是弱者中的弱者。有人把《呼兰河传》的价值缩减为田园牧歌式的美文,强调作者的寂寞心态。“感情富于理智”,被“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困。林贤治认为这种理解,看不到萧红博大的爱和深锐的痛,也无视这部作品的思想文化价值。《呼兰河传》是散文化和碎片式的写作。她很率真,很冷静、很忠实地记录生活。其实,她是一个东北姑娘,也未必在欧洲作家那里取得灵感,但是她的写作很像欧洲人文的结构方式,真是无师自通了。林贤治分析说:“本来生活并不存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也不存在一条束缚发展的因果链,而生活场景中的众多人物,也没有主次之分,生活是多元的、无序的、经常的、断片的。”萧红的写法主要表现在碎片化的处理上,把故事还原生活,把空间还给时间,开创类似于现代主义的写作,蕴含着存在主义哲学的因素。尤其是后来的小说,对人的生存本质的探询,显示了一种灵魂的深。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译本序中说,对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未加评论,实在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他的另一篇文字提到《呼兰河传》,“我相信萧红的书,将成为此后世世代代都有人阅读的经典之作”。林贤治认同了这个判断。

作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情感与婚姻困境,时常被八卦。二十一岁,被包办婚姻的未婚夫纠缠、诱骗,窘困已极,与其同居,结果被抛弃,作为债务的“抵押品”。临盆前,与萧军结合,萧军遂将女婴送人。二十八岁,她和准备去延安的萧军分手,去了西安。后与端木蕻良一起去武汉,结婚。不久,生下萧军之子,夭亡。萧红历尽坎坷之后在香港病故,葬于香港浅水湾。在萧红身边照顾她的骆宾基说,端木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遗弃了萧红。萧红自己这样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都是因为我是一个女人。”那抹来自最北方的呼兰河畔的火烧云,在最南端的海边飘走时,她生命中的几个男人,一个也不在场。

爱是一件很难的事,萧红又是爱得极切的人,因此她受伤也愈深。她爱上的男人,都伤害她。她从来不是依赖丈夫而生存的有闲者,一种紧张、分裂、游移、不安全和寻找归属构成了她生命的背景,爱成为缓解焦虑和困扰的一种手段。萧红的“折腾”,在于她不甘为任何人的附庸。她是她自己的,她要以个体的名义,去开拓更多的自由。林贤治解读萧红个人生命史的时候态度非常明确,他批评的是萧军、端木的冷酷自私,关心的是自由的困境。他说个人交往中性格是重要的,但是性格后面更深层次的是文化观念的冲突。作为一名女性,萧红的情感与婚姻困境,虽然带有很强的个性色彩,但它更多的是文化的冲突。当时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是生成萧红悲剧的主要原因。萧红是五四的女儿,她要追求的是个性的解放和人的尊严和独立。而那个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很少能提供这样的空间。在一个男权文化社会里,性别的压迫、文化观念的冲突,不可避免。活在时代的前面,这是她最大的悲剧。

萧红一直没有找到能真正理解她、爱她的人。她一生有两个男性给她温暖,一是她童年时的祖父,一是晚年时的鲁迅。

林贤治在书的最后为萧红哀叹道:“萧红是爱者,然而,她一直遭到被爱者的剥夺。永久的孤独属于她,最后的毁灭属于她。”

《漂泊者萧红》,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通道,靠近萧红。

仅仅活了31岁的萧红,留下了100万字的作品。穷人与女性是她的双重视角。她的文学是留给被人间遗弃的人们的。

她在临终的时候有个遗愿,如果她去世了,就把她的墓葬在鲁迅的墓旁,要么就在大海边。

中文版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献词说:“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萧红的一生,似乎诠释了这个论断。

在遥远的呼兰河畔,萧红的雕像座落在那里。她傻呵呵托着腮,活脱脱一个东北傻的姑娘。看见雕像的人,想着这位现代伟大平民作家传奇的多舛命运,短促悲凉的人生,幸与不幸,心里阵阵发紧……

2009-5-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文脉悠长
后一篇:雨丝如期而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