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手腕的体会和理解

标签:
杂谈 |
其一,既然是击球时放松手腕,那么上杆-顶点这一时段的手腕放松,意义何在?关于此点,同问土豆兄。
其二,“就是减小了击球角度”,这只是侯根的感觉,五堂课里有。我曾经设问,换一直角度更小的杆不久完事了,干嘛非要这么费事?
本来打算这个冬天好好猫它一猫,最多到阳台上扯扯扁带、到楼顶享受享受空挥~~结果笑掌门一下甩过来俩地雷,命苦啊!还得拆雷~~
先拆地雷一吧~~~
关于上杆-顶点这一时段的手腕放松,是为下杆行程自然做出“左手腕凸起击中球”的充分准备,但不是必要准备,因为也可以通过上杆行程早早的左手腕凸起来实现同样的功能(比如达斯汀约翰逊)。
这个充分准备的意义,其实也没啥意义,会者不难难者不会,正确了上下杆行程,懂得力量释放是一级级放大的必然结果,那么这个意义=没有意义。
但上杆顶点放松状态下的左手手腕,在人体启动下杆后,在左手后三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本能的攥紧过程中,手腕会自然的凸起。但如果上杆顶点时手腕已经锁紧(新手左手腕往往呈CUP状),那么下杆中球时肯定还是呈CUP状(凹状),此时杆面是开着的,击出slice弹道也就在所难免了。
再有就是“击球时放松手腕”这个概念了。这个概念我还没体会到~~我只体会到的感觉是(我的)左手腕在中球过程中是恶狠狠的朝小白球扇一耳光过去的~~~五堂课里面手腕释放的那个图,让我理解到的反而是“铰链”的感觉——手腕由cup转凸起,再中球后翻腕释放掉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铰链在干的活儿。小郁童鞋为首的手捞派非要把它定义为手捞球的精华、绝技,那我也一点儿辙都没有~~~
再拆地雷二吧~~~
拆地雷二之前先看一张图
http://s7/mw690/0020UAxWty6Om8LwvMWc6&690
手腕凸起中球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让杆头攻击角度变小,稍微了解一点点弹道原理的大概都会认为击球距离也因此会更远,但我觉得掌门这个地雷得这么拆:
这种将攻击角度变小的“斩”式击球,可以帮助杆头在接触到小白球之前最大可能的减少草皮对杆头速度的干扰,从而在稳定的挥杆体系下提高球员击球的方向精度和距离精度——常说的“先球后草”就是这么回事儿~~
再者,如果杆头中球前的初速低,刻意压低攻击角度会带来距离的提升么,这也未必。职业球员和业余好手之所以能打出(球)先低飞、中途急剧攀升、再轻轻飘落到果岭上的“高级球”来,是杆头低攻击角+杆头速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因为杆头速度也是制造小白球倒旋的重要因素,没有杆头速度帮忙,还是尽量避免谈“高级球”吧~~~
最后再补个小麦一号木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