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2022-03-29 22:58:51)
标签: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多方面兴趣“形式阶段”理论“三中心论” |
分类: 读书笔记 |
A、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早在1804年,赫尔巴特就在他的《沦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一文中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要达到的最为必要的、最高目的便是道德、养成儿童的德行。
“我们可以将教育惟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概念:道德。”(周采.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新探[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06(06):50-54.)
B、赫尔巴特的五种道德观念
1、内心自由(inner freedom):即向着直觉活动,指一个人有正确的思想或对真善美有明确的认识。
2、完善(perfection):指身心的健康状况,它只有在理性高度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
3、仁慈(goodwill):与他人友好地相处。
4、法权 (justice):即关于财产和其它社会制度的认识,可使我们避免与社会冲突。
5、正义(equity):即对每个人的善恶行为应有的公正报应。
只有在这五种道德观念都具备时,才能称之为教育的目的——“至善”最终达成。
C、“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的人。
所谓“教育性教学”,就是指,教育要建立在提供知识的教学基础之上,任何教学也都必须具有教育性,应该成为教育最主要的手段。注:这里的“教育”指代的是“道德教育”。
在《普通教育学》开篇,赫尔巴特便突出强调了“教育性教学”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意义。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M].李其龙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6.)
D、“多方面兴趣”理论
赫尔巴特把人的兴趣分为两大类,每一类又分为三种。他认为,教学应该发展多方面兴趣,才能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德行。
而根据其“多方面兴趣”的理论,赫尔巴特又提出了一套广泛而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与每一种兴趣相适应的课程,以便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
第一类兴趣属于认识自然现实的。它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和审美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关于认识事物“是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地理等。
思辨的兴趣:关于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为数学、逻辑学、文法。
审美的兴趣:对事物美丑善恶进行评价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文学、唱歌、图画。
第二类兴趣属于认识社会生活的。它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关于人类交际知识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外国语(包括古典语和现代语)和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关于民族和社会知识的兴趣,是同情兴趣的扩展,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关于研究人与上帝关系的兴趣,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是神学。
E、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
在赫尔巴特看来,课堂教学要围绕着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等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明了”。这一阶段,老师要使学生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将新知识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分析。
第二阶段:“联合”。这一阶段,老师要使学生把上一阶段所获得的各种观念加以联合,形成概念。
第三阶段:“系统”。这一阶段,老师要使学生将前一阶段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与整个课程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新旧知识作更大范围的、更深入的联合,使知识系统化,形成普遍性的概念,从而获得关于结论、规则、定义和规律的知识。
第四阶段:“方法”。这一阶段,老师要使学生把前几个阶段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教学方法则主要是作业和练习,从而更深入、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检验其所学知识是否正确。
F、赫尔巴特与杜威的“三中心论”
赫尔巴特突出了传统教育的旧三中心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认为儿童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材的学习,同时,老师也是课堂的主导者。
杜威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