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石中英.教学认识过程中学生经验的地位和作用[J].今日教育,2007(04):12-14.
(2022-03-25 17:48:16)
标签:
石中英学生个体经验接知如接枝教育即经验的改组与改儿童经验与课堂教学 |
分类: 读书笔记 |
A.阅读说明
本文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于2007年的一篇文章,我在查阅关于学生经验的文献时发现的。本文核心内容是分析“学生自身的经验究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有什么样的作用”,对“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经验地位与作用的正确态度与立场”提出建议。
B.核心观点
石中英教授认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教师对学生自身的经验有完全否定、有限利用、无原则认同等三种态度。如果教师把学生个体经验看成是“对教材知识的挑战或威胁”,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排斥乃至压迫学生生的个体经验。如果教师把学生个体经验看成是“接受与掌握教材知识的基础或台阶”,就会依据“直观性原则”来有限地利用学生个体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性知识,此时“学生感官活动的经验只具有工具的价值”。如果教师认为“凡是基于学生个体经验的理解都是正确的”,就会给予学生经验以更重要的地位,甚至表现为无原则的认同。第三种态度现在越来越流行,但该态度“否认了教材知识及其意义本身的相对独立性,否认了超越学生自身经验的意义标准”,没有看到“学生基于自身经验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是具有局限性的,有些甚至是根本错误的”,因而值得商榷。对此,石中英教授提出建议,“教师既不能简单地排斥学生经验的参与,又不能不加分析地利用学生经验来建构教材知识的意义,而应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实事求是地对学生可能的经验进行全面分析,在允许它们参与教学认识过程的同时,和同学们一起对它们保持一种辩证的和批判性反思的态度。”如能这样,“学生们从各种渠道获取的经验才能不断地系统化、精确化和逻辑化,才能增强他们不断适应环境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C.精彩观点
1、“学生的经验总是受到具体的时间、地点、年龄以及感官和心智能力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历史的、地域的和心理的局限性。因此,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对许多事物的认识包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是不完整和不充分的,甚至是根本错误的。”
2、“任课教师应该对学生经验及其认识的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自身经验的有限性,历史地理解一些不同时代或社会背景下的事件或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克服青少年儿童身上本来就比较突出的认识与行为的‘自我中心主义’,学会历史地、辩证地和社会地看待问题。”
3、尽管杜威把教育简要地界定为学生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但杜威“并不主张教学认识过程无原则地依从学生个体经验,不同意学生从个体经验出发对教材知识的任意理解和解释,强调学生的经验应该向着专家们已知的东西前进。”
4、杜威认为,“儿童经验的组织和他的直接的实际兴趣中心有联系”,因此“教学的问题在于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所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须懂得教材,还须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第200页)据此,石中英教授提出“学生的经验很重要,但是有局限性的,需要不断改组或改造;学生经验的改组或改造需要通过专家知识或教材知识来进行;教师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5、石中英教授对陶行知的“接知如接枝”进行了深刻而形象的解读:“教学过程如同嫁接新枝的过程,教师意图使学生所掌握和理解的知识就是‘新枝’,这‘新枝’要想成活,就必须要利用原有的‘树干’(学生经验),并且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枝’只有从原有的‘树干’(学生经验)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有价值的或积极的经验),才能不断地生长,最终成为‘树木’(学生)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至于‘枯死’(成为假知识或无活力的知识)。同时,嫁接新枝的过程也就是剪除‘旧枝’(过时的或错误的学生经验)的过程。比较起来‘新枝’意味着累累的果实(最有价值的知识),‘旧枝’则相反(没有多少价值的经验部分)。”
6、“学生经验是有局限性的,需要丰富、扩展和逻辑化。”
7、“学生经验在教学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那种‘你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的教学观念是错误的。”
8、在认识领域,现代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三个基本特性,石中英教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还具有“文化性”“境域性”和“价值性”三大基本特性。(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