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光》,光焰依旧万丈长——读《金陵光增刊中文报之缘起》有感
(2021-02-09 22:21:01)
标签:
陶行知金陵光光焰万丈长文化自信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 |
分类: 读书笔记 |
在二十世纪初的“西学中输”,打开了国人的视野和眼界,但也引发国人对“西学”与“国粹”之间孰优孰劣的讨论。陶行知指出:“腐儒鄙弃西学,固属偏见”,而“新进蔑视国文,尤为忘本”,因此要“借人之长,以济己之短”。这与鲁迅先生倡导“拿来主义”的扬弃态度是一致的,也为陶行知后期形成既反对“沿袭陈法”的老八股教育,又反对“仪型他国”的洋八股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陶行知不是盲目推崇和迷信中华传统文化,而是在“保存”国粹的基础上要“光明”国粹,即“能爱而后可言保存;能保能存而后可言光明”。他认为,“国界一日不消除,则国文一日必留存,未有有国而可弃其国文者也”,因此“国文有缺点,吾当补缀之;国文有窒塞,吾当贯通之;国文衰暗,则当改良之,光明之。”陶行知没有因为中华传统文化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而犯“将洗澡水连同婴儿一齐倒掉”的错误,立足解决问题而非追究责任,或者否定抛弃,这体现了真正的中国人的担当和责任。
陶行知的真知灼见启发我们,对“国粹”,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是要热爱和拥戴,做到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其次是要保存和光明,做到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在“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陶行知没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停留在“保存国粹”上,还进一步提出对外要“将我之所长彰之外人”,对内要“尽其介绍之职”,所以他才在创办《金陵光》英文学报的基础上提出增加中文学报。他还亲自担任中文报主笔,在该刊上发表文章18篇,包括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共和精义》等。涉猎很广,不仅仅是教育,还有政治、社会、医学等,做到了“爰增刊中文报,以磨炼作国文之才,而唤起爱国文之心”。
谈到这里,必须谈谈《金陵光》刊名的由来。南京,古称金陵,自不必多说。陶行知特意用“光”,是有深意和渊源的。他在《<</span>金陵光>出版之宣言》特别解释道:“‘青华易过,韶光不再。’此光字,《金陵光》用以勉励同学及时努力,勿使徒伤老大也。‘利剑光耿耿,佩之我无邪心。’此光字,《金陵光》用以警醒同学,避不善如蛇蝎,勿以恶小而为之也。一勉一警,莫非欲吾同学就早切磋,蔚为国器。对于《金陵光》,便怀有盛世黎明嬉游于光天化日之感。由感立志,由志生奋,由奋而捍国,而御辱,戮力同心,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则《金陵光》之责尽,始无愧于光之名矣。”由此可见,这是陶行知是以光的精神,以光的能量,光的追求,去“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生路”。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金陵光》因为陶行知,其光焰依旧万丈长。
备注:本文发表于《时代教育》202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