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读书笔记
(2017-10-06 17:05:01)
标签:
师范教育陶行知生活力活的教师活的国民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本篇原载于1926年12月《新教育评论》第3卷第1期。
1、如何认识教材?陶行知指出:“施教的人不能无中生有,他必得要运用环境所已有的事物去引起学生之活动。”374
(感悟:教材即“环境所已有的事物”,而不是“书本所已有的知识”,因此教材不能局限于书本,或者局限于课本。使用教材要达到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之活动”,如果没有引起学生思维、探究、质疑、试验等活动,既与教材有关,也与教法有关。这要求教材不能简单的是知识呈现和罗列,在排版、语言表达、活动设计、图片、表格等方面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
2、陶行知强调教育要教“所需要的”,因而是“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就拿什么来训练教师。”374
3、“教什么和怎样教绝不是凌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教谁?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能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晓得了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然后才晓得如何去训练那教他的先生。”374-375
(感悟: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首先就要“理解人”,对人的生命理解是教育的前提。)
4、“环境里的幼年人生活既是中心学校的中心,我们首先就要把他弄个明白。”375
(感悟:人是处于一定环境中的人,理解人,首先理解其所处的环境。)
5、“幼年人不是孤立的,它是环境当中的一个人。”375
6、“一个环境对于幼年人生长之助力,阻力,贡献,缺憾,要具体的分析开来才能指导教育的实施。”376
7、陶行知认为,学校要把人生活的“环境”中的“助力”和“阻力”分析清楚,进行“价值估量”后实施教育。“这种学校是有根的;它的根安在环境里,吸收环境的肥料,阳光,化作自己的生命。所以它能长大,抽条,发叶,开花,结果。这种学校是与自然生活,社会生活联为一气的。它能适应环境的生活,也能改造环境的生活。”376
8、陶行知强调学校要培植学生的“生活力”,“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学生,使得个个人的生活力更加润泽丰富强健,更能抵御病痛,胜过困难,解决问题,担当责任”。“学校必须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377
9、“活的教师产生有生活力的国民”。377
10、陶行知认为,学校之所以“与实际生活隔阂”,是因为“我们的师范教育或是从主观的头脑里空想出来的,或是间接从外国运输进来的,不是自己的亲切经验里长上来的。”这样的师范教育的危害很大,“倘不根本改造,直接可以造就不死不活的教师,间接可以造就不死不活的国民。”379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