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之特质》读书笔记
(2017-10-02 09:51:30)
标签:
陶行知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之特质生活与生活摩擦大众教育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本篇原载于1936年3月16日《生活教育》第3卷第2期。
1、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分为两种,一种主张“教育即生活”,另一种主张“生活即教育”,他提出的生活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是主张“生活即教育”。238
2、陶行知把“真的生活教育”有别于“假的生活教育”的特质归纳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六个方面。238-240
3、陶行知强调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并不是“有钱,有闲,有面子,才有书念”,而是只要“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被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238
(感悟:教育,并不意味着是在学校里读书才是教育,而是“生活与生活摩擦”。生活无处不在,故而教育无处不在。生活贯穿人的一生,故而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即终身教育。)
4、“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238
(感悟:教育,源于“生活的斗争”。教育要促进“生活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的生活未发生变化,意味着没有受教育。)
5、陶行知强调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而不是“教育”与“生活”摩擦,“教育”与“生活”不是对立的,因为“教育只是生活反映出来的影子,不能有摩擦的作用。”238
(感悟:生活教育是“生活与生活摩擦”,而不是把生活引入到教育中就是生活教育。)
6、教育是“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摩擦起来,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239
7、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与生活摩擦”,没有“行动的主导地位”,那么“读书的生活便是主导的地位”是不成立的,而要“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239
8、“人类和个人的知识的妈妈都是行动。行动产生理论,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的要指导行动,引着整个生活冲入更高的境界。为了争取生活之满足与存在,这行动必须是有理论、有组织、有计划的战斗的行动。”239
9、“从真正的生活教育看来,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239
10、“教学做合一,即知即传是大众的生活发,即是大众的教育法。”239
11、“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自己办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的教育。”239
12、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前进的”,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
13、“社会是我们惟一的学校……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240
14、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世界的”,“为着要过有意义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力是必然的冲开校门,冲开村门,冲开城门,冲开国门,冲开无论什么自私自利的人所造的铁门。”所以“整个中华民国和整个世界,才是我们真正的学校咧。”240
(感悟:教育要有开放性,在开放中不断吐故纳新。)
15、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有历史联系的”,“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教训,我们必须用选择的态度来接受。……历史教训必须通过现生活,从现生活中滤下来,才有指导生活的作用。”241
(感悟:陶行知既反对“为外国人拉洋车”“贩卖洋八股”“仪型他国”,又反对“泥古不化”,这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是一致的。)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