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我之学校观》读书笔记
(2017-01-27 17:58:15)
标签:
陶行知我之学校观学校以生活为中心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 |
分类: 读书笔记 |
本文原载于1926年11月5日的《徽音》月刊第29、30期合刊。文后编者程本海评说道:“陶先生这篇文字,是一个活学校的宣言书。在共和国家里面,无论什么地方,都可使用。”
1、“学校以生活为中心。一天之内,从早到晚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人之身,从心到手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一校之内,从厨房到厕所莫非生活,即莫非教育之所在。”70
感悟:学校,无处不教育,无事不教育,无时不教育,无人不教育。生活所在,教育即所在。
2、“学校有死的有活的,那以学生全人、全校、全天的生活为中心的,才算是活学校。死学校只专在书本上做功夫。介于二者之间,可算是不死不活的学校。”70
感悟:追问自己,这是一所“活学校”,还是一所“死学校”,还是一所“不死不活的学校”?“死学校”要想法“复活”。“活学校”要想法更“活”。“死”与“活”的判断依据就是是否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
3、“学校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处所。他们必须共甘苦。甘苦共尝才能得到精神的沟通,感情的融洽。”70
感悟:师生不“共甘苦”,情感无法交融,教育无法展开。
4、“人格要相互感化,习惯要相互锻炼。人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70
感悟:教师教育学生,学生亦在教育教师,教育不是单向输出关系,而是相互教育,彼此成长。
5、“师生共同生活到什么程度,学校生气也发扬到什么地步,这是丝毫不可以假借的。”70
感悟:由“师生共同生活”的程度来判断一所学校的活力与张力。因此,学校管理要想法促进师生“共甘苦”和“共同生活”。
6、“办学如治水,我们必须以导河的办法把学生的精神宣导出来,使他们能在有益人生的事上去活动。倘不能因势利导,反而强事压制,那么决堤泛滥之祸不能幸免了。”71
感悟:教育不是灌输,不是压制,而是唤醒和激励,要因势利导。
7、“康健是生活的出发点,亦就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学问、道德应当有一个活泼稳固的基础,这基础就是康健。”71
感悟:健康第一,学校如何抓好“每天锻炼一小时”?
8、“办学校是要从厨房、饭厅办起的。”71
9、“既以生活为学校的中心,那么各种事务都要含有教育的意义。”71
10、“学校生活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校不是道士观、和尚庙,必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要有化社会的能力,先要情愿社会化。”71
感悟:学校如何打通与社会贯通的渠道?
11、“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全校师生应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71
12、“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钱买,不靠钱振作,也不能以没有钱推诿。”“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间明月、江上清风一样,是取之不尽,用之无穷的。”71
13、“精神不是靠钱买的。精神是在我们身上,我们肯放几分精神,就有几分精神。不关有没有钱,只问我肯不肯把精神放出来。”72
感悟:钱,买不来精神,但精神可以化解和弥补钱的匮乏。
14、“我们要把学校生活长得敏捷圆满,就得要把他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学校放在太阳光里必能生长,必能继续不断地生长。”72
感悟:学校要在阳光下,既要民主办学,集全校教职员工乃至学生的智慧和力量;还要开放办学,汲取社会各界的智慧。
15、“我对于学校悬格并不要高,只希望大家把学校办到一个地步——情愿送亲子弟入校求学,就算好了。”72
16、陶行知奉劝“办学同志”要“待学生如亲子弟”。72
感悟:“爱生如子”,这是师德的起码要求,但也是难以做到的。
——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