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裸体》

(2016-12-27 21:45:34)
标签:

杂谈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39670953.jpg


何谓同时代人?

1.在这次研讨会开始之际,我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与谁以及与什么事物同属一个时代?”首先,“同时代意味着什么?”在此次研讨会的过程中,我们会阅读一些文本,它们的作者有些生活在许多世纪之前,有些则比较晚近,甚至离我们非常近。不管怎样,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这些文本的同时代人,这才是根本性的。我们研讨会的“时间”是同时代性,因此,它要求与文本以及研讨会探讨的作者成为同时代的。从很大程度上而言,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与否,其衡量标准将是它——以及我们——符合这种苛求的能力。

尼采为我们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提供了一种最初的、暂时性的指示。在法兰西学院讲座的一则笔记中,罗兰•巴特对这个答案做出了概述:“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1874年,年轻的语言学者弗里德里希•尼采就已经在研究希腊文本——两年前,《悲剧的诞生》为他赢得了意想不到的声誉——这一年,他出版了《不合时宜的沉思》,在这部作品中,他试图与其生活的时代达成协议,并且就当前采取一种立场。“这沉思本身就是不合时宜的”,第二沉思的开头如此写道,“因为它试图将这个时代引以为傲的东西,即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理解为一种疾病、一种无能和一种缺陷,因为我相信,我们都被历史的热病消耗殆尽,我们至少应该意识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尼采将他的“相关性”主张以及他的关于当前的“同时代性”,置入一种断裂和脱节之中。真正同时代的人,真正属于其时代的人,也是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他们就是不相关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正是通过这种断裂与时代错位,他们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己的时代。

毫无疑问,这种不一致以及这种“时代紊乱”(discronia),并不意味着同时代就是指一个人生活在另一个时代,或者指人们在伯里克利的雅典或罗伯斯庇尔和萨德侯爵的巴黎,比在他们自己的城市和年代,更能感受到的一种乡愁。才智之士可能鄙视他的时代,但是他也明白,他属于这个时代,这是不可改变的,同时他也无法逃离自己的时代。

因此,同时代性就是指一种与自己时代的奇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同时又与它保持距离。更确切而言,这种与时代的关系是通过脱节或时代错误而依附于时代的那种关系。过于契合时代的人,在所有方面与时代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人,并非同时代人,之所以如此,确切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审视它;他们不能死死地凝视它。


2.1923年,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创作了一首题为《世纪》(il secolo)的诗(尽管俄语词vek也有“时代”或“年代”之意)。这首诗并没有思考世纪,而是思考诗人与其生活时代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思考同时代性。依照诗歌第一句的说法,不是“世纪”,而是“我的世纪”或“我的年代”(vek moi):

我的世纪,我的野兽,谁能设法

注视你的双眸

用他自身的鲜血,粘合

两个世纪的椎骨?

必须以生命换取自己的同时代性的诗人,也必须坚定地凝视世纪野兽的双眼,必须以自己的鲜血来粘合破碎的时代脊骨。正如前面所暗示的,两个世纪和两个时代不仅仅指19世纪和20世纪,更确切而言,也指个人一生的时间(需要记住的是,saeculum一词最初意指个人的一生),以及我们在这里称为20世纪的集体的历史时期。我们在诗节最后一句会了解到,这个时代的脊骨已经破碎。就其是同时代人而言,诗人就是这种破裂,也是阻止时代自我组建之物,同时又是必须缝合这种裂口或伤口的鲜血。一方面,时代与生物脊骨并列,另一方面,时代与年代脊骨并置,这两者是这首诗的核心主题之一:

只要生物存在

就得长有脊骨,

宛如滚滚波涛

沿无形的脊骨推进。

犹如孩童脆弱的软骨,

新生大地的世纪。

与上述主题一样,另一个重要主题也是同时代性的一种形象,即时代脊骨的破碎与弥合,这两者都是一个个体(这里指诗人)的工作:

为世纪挣脱束缚

以开启全新世界

必须用长笛连接

所有多节之日的节点。

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或者说,无论如何是自相矛盾的工作,接下来诗人用以作结的诗节证明了这一点。不但时代野兽折断了脊骨,而且vek,即新生时代,也意欲回首(对于折断脊骨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姿态),以便凝视自己的足迹,并以此展现自己疯狂的面容:

可你的脊骨已经破碎

哦,我那奇异而悲惨的世纪。

毫无感觉的微笑

像一度灵巧的野兽

你回首,虚弱而凶残

凝视着自己的足迹。


3.诗人——同时代人——必须坚定地凝视自己的时代。那么,观察自己时代的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呢?他的时代的面容上这种疯狂的露齿一笑又是什么呢?现在,我打算提出同时代性的第二种定义:同时代人是紧紧凝视自己时代的人,以便感知时代的黑暗而不是其光芒的人。对于那些经历过同时代性的人来说,所有的时代都是黯淡的。同时代人就是那些知道如何观察这种黯淡的人,他能够用笔探究当下的晦暗,从而进行书写。那么,“观察黯淡”、“感知黑暗”又意味着什么呢?

视觉神经生理学提供了一个初步的答案。当我们身处黑暗之中或我们闭上双眼时,会发生什么呢?我们看到的黑暗又是什么呢?神经生理学告诉我们,光的缺席会刺激视网膜上被称为“制性细胞”(off-cells)的一系列外围细胞。这些细胞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产生我们称作黑暗的特殊视觉。因此,黑暗不是一个否定性概念(光的缺席,或某种非视觉的东西),而是“制性细胞”活动的结果,是我们视网膜的产物。这意味着——如果我们现在回到同时代性的黑暗这个主题——感知这种黑暗并不是一种惰性或消极性,而是意味着一种行动和一种独特能力。对我们而言,这种能力意味着中和时代之光,以便发现它的黯淡、它那特殊的黑暗,这些与那些光是密不可分的。

能够自称同时代人的那些人,是不允许自己被世纪之光蒙蔽的人,因此,他们能够瞥见那些光中的阴影,能够瞥见光中隐秘的晦暗。说了这么多之后,我们还没有提出我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热衷于感知时代散发出来的晦暗呢?难道黑暗不正是一种无名的经验(从定义上而言是难以理解的)?不正是某种并非指向我们从而与我们无关的事物?相反,同时代人就是感知时代之黑暗的人,他将这种黑暗视为与己相关之物,视为永远吸引自己的某种事物。与任何光相比,黑暗更是直接而异乎寻常地指向他的某种事物。同时代人是那些双眸被源自他们生活时代的黑暗光束所吸引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