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39560830.jpg
文/徐冰 首发于《经济参考报》,标题为“经济视角话历史”
近日读了一本小书《穿越历史聊经济》,很有意思。作者受过严格的经济学训练,现在站在爱丁堡大学的讲台上讲授经济学,师承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让•梯若尔。作者像坐了时光机,在古代和现代之间来回穿梭,用今天的经济学解释古代的历史事件,遇到讲不明白的地方还拿出今天的事情来佐证,真真应了那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书里面关于诸葛亮的几个故事。
赤壁之战中的智猪博弈
智猪博弈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模型,它的大体意思是在竞争中,弱者(小猪)的最佳策略是等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作者把这个模型套用在了赤壁之战中,孙权就是那头大猪,刘备就是那头小猪,诸葛亮打心眼里清楚,这个仗不是刘备非要打,而是孙权一定要打,利用孙权这种“输不起”的心理成功实现了孙刘联盟,为刘备谋取了丰厚的利益。
长短债互换的神奇
这个就厉害了,现在媒体经常报道的政府加杠杆跟诸葛亮当初解决蜀汉的财政危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彼时,蜀汉甫建国,国库空虚,但急需犒赏攻占四川的有功之臣。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一方面用军粮求购民间金银珠宝,另一方面发行大钱(类似现在发行大量新货币)。

前者的原理是:百姓在战乱中对粮食的需求强烈,因此新政府不失民望、没有阻力地就可以拿到民间金银;而由于粮食的保质期短,百姓留够口粮后会用剩余的来交换或者雇佣劳动力,市场会被盘活,并且金银分到将士手里,将士又用它来购买民间商家的货物,又一笔需求被创造出来。用今天的话说,内需在连续刺激下增长。有了前面内需的增长,此时如果不发行新币的话,势必会造成物贱铜贵,又有通货紧缩的可能。因此诸葛亮又力主发行大钱,适应新增长的需求。足可见诸葛亮调控宏观经济的功力。
这一点对我们目前政府的借鉴意义尤其大,花多少钱,如何花钱,都要有不输于古人的智慧。
比较优势理论的蜀汉实践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了,我是没想到诸葛亮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已经将比较优势玩转了。据作者考证,蜀汉的比较优势在纺织品即蜀锦的生产。诸葛亮号召百姓大量生产蜀锦,用此换取曹魏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变成蜀汉的仓储,转眼又将其用于攻打曹魏,干扰其生产建设,在战略上牵制曹魏,维护三足鼎立的平衡。这个视角也向对诸葛亮执着北伐颇有微词的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还击,读到这里,忍不住拍案叫好。
祁山攻防战中的混合策略均衡
https://img3.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39560930.jpg
祁山攻防战,熟悉三国的读者并不陌生,其中的精彩曲折引人入胜。而在这本书里,作者按照一名经济学学者的专业习惯,用一个精简的假设说明了主帅之间的博弈过程:从诸葛亮军驻扎的汉中到魏军卫护的长安,有三条大路:祁山、斜谷和陈仓。假定曹真有兵四万,诸葛亮有兵三万,在任何一条路上,只有多于对方一万兵力以上才能取得胜利,否则计为失败。如果诸葛亮一味等待,则曹真可以从任何一条路上进攻打败诸葛亮。所以对诸葛亮来说必须进攻。
如果曹真选择每条路上一万、其中一条路两万的平均布放,或者两条路上放两万、另外一条不设防,那么诸葛亮则可以集中自己的三万人马,随便选一条路出发,那么根据规则,这也是必胜之局。曹真也不会选择把所有的士兵都放在一条路上,否则多出来的一万兵就被浪费了;而如果知道曹真选择防守两条路,那么诸葛亮兵分三路出击,则必然有一路可以到长安;相应的,曹真如果知道诸葛亮会兵分三路,那么自己也分兵把守反而变成最优的选择。就这样,曹真任何确定性的策略,都会被诸葛亮找到进攻的方法,而诸葛亮任何进攻的方法,曹真也都有防守之道,这就好玩了。这样分析后,再回头去看三国,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理解了。
这几个小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从经济学的视角看诸葛亮的政要方略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古代的社会生态比较单一,与当下复杂的社会不可同日而语,但是经济、军事、政治等等都是人类活动,只要人性不变,各种博弈就会重复上演。这本书中的所有故事都时刻提醒我们这一点。
作者是位在欧洲求学,喜欢徜徉于《食货志》等故纸堆中,相信经济学的解释力可以穿越时光,读者也因此有幸得与古人共情。但是,我们读者也要注意任何理论都有其一定的适用条件,不做深入追问、随意地套用经济理论,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