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语出《道德经》)大家都能懂这个话吧,但老子为什么说这些话,背后包含的含义是什么?
我们先要弄懂几件事。
第一,老子比孔子早,《道德经》可看作是经典时期形成的代表作品。关于《道德经》,人们基本看法是,它是中国早期哲学家的代表,最早探讨宇宙本原,以寻求人类生存的最高准则。所以老子的学说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是一种独特的救世学说。
第二,《道德经》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这个“道”可以看作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最终根据,存在于每个具体事物之中,追求“道”,就要遵循事物相互转化的规律,以自然无为的方式回到事物的根本。
第三,老子运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他的生命哲学,比如以“母”“片”“地”“水”等来说明道。
根据这三个哲学的特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了解了“始”“母”“名”“道”这些概念的本来含义,才能了解《道德经》。
如何区分“子”和“巳”
但是“始”“母”“名”“道”这些本来含义是什么呢?是不是大家都了解呢,这就不一定了。
为了了解这些概念的含义,我们可以注意《道德经》首章里面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比如“始”和“母”是相对的一组词,“无名”和“有名”是相对的一组词,“无欲”和“有欲”是相对的一组词。
因此我们要了解“道”,我们就要了解“无名”和“有名”的关系,“始”和“母”的关系,“无欲”和“有欲”的关系
我先讲“始”和“母”的关系。要了解“始”和“母”的关系,先要了解“子”,因为“母”和“子”是相对的事物。“子”这个字造出来是人们对婴儿出生这样的状态相关联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甲骨文中,“子”和“巳”常常难以区分,所以有“子巳同形”“子巳同意”的说法,而“子”和“巳”在古代确实也是同音的。
那么怎么区分“子”和“巳”呢?《说文解字》说了这样一句话:“包,妊也。象人怀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子,人所生也……怀妊于巳,巳为子,十月而生。”
这个话就把“子”和“巳”搅在一起,不容易看懂。《说文解字义证》引用了一个古代的说法,说“阳气生于子,终于巳”。
“子”有三种状态。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子”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是元气起于子的状态,代表了元气,元气是开始。同时它代表生下来的状态,所以叫作“巳为子,十月而生”。
第二种是古代人有一个看法,“巳”就是“子”,“子”也是“巳”。
第三种是“巳”和“子”彼此之间还有区别,“阳气生于子,而终于巳”,“子”通过阳气演变为“巳”是一个过程,由“巳”通过胚胎的怀孕过程,又最终变成了“子”,我认为《说文解字》说的就是这样的过程。
我们应该从“子”和“巳”的关系来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总之这两个字的含义,和古代人怀孕过程的关注是相关联的,古代人认为怀孕是一个延续生长的过程。同时有作为胚胎生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从头到尾都是由“子”来完成的,但是完成以后这个“子”就是一个出生的“子”,跟“母”相关联的“子”。
十二地支象征着太阳升起和落下
我以前曾经研究过“天干地支”的来源,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了解清楚天干怎么产生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怎么产生的。但是我相信我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怎么产生的搞清楚了。
根据语言学的材料,“子”最初的含义就是滋生的含义,丑最初的含义是纽的含义,寅最初的含义是引,卯最初含义是冒,辰最初含义是振,巳是已的含义。刚才我们说“子”和“巳”的关系,“巳”代表元气,代表“子”的一种完成,但这是初步的完成,所以这个“巳”在胚胎阶段,它仍然是包在胞衣里面。午是代表阴阳相交午,未代表昧,天暗了,申是重申的含义,酉是封起来的门,代表留的含义,戌是消灭的含义,亥是阂藏的含义。
这十二字如果这样解释的话,它就可以把十二字看成太阳出生、升起从西边落下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在祭祀过程中,对太阳运行的不同的阶段加以记录来形成的十二个标志。左边的图就是把两个太阳仪式跟十二个支的关系,在逻辑上它们是可以成立的。这个逻辑就是早上有一个迎接太阳的仪式,叫寅宾出日,晚上有一个送走太阳的过程,叫作寅饯纳日。
从太阳的起降到人的孕育
王国维写了一篇著名的论文,就是《殷卜辞中所见先王先公考》,他就考证这个少皞、挚、契、亥指的同一个人。那么,亥是十二支的符号,契是商王的一个符号,挚代表晚上祭祀太阳的主持人。
我认为可以找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产生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它反映了太阳从冥这个状态开始发生,开始纽节,进入天门,有人把它迎接到天门,然后天门打开,它就振动羽而飞升,到了“巳”的时候仪式结束了,它就继续往上走,走到“午”的这个阶段,阴阳开始发生转换了。到了中午的时候,阴气上升,阳气下降,就有了暗昧这种表现。然后到了“申”这个时候重新进行第二个仪式,迎接太阳下山,到了“酉”这个地方天门闭起来了,太阳就藏在曹圉这样的地方,然后光芒慢慢熄灭,最后藏在非常深的地底下,完成了这样的仪式。我的看法是十二支是因为关于两个太阳的仪式而产生的符号。
联系刚才所说的“子”和“巳”的关系,这些符号彼此之间的关系,“子”和“巳”的关系跟太阳仪式有关联,“子”和“巳”的关系和人的怀孕生育过程也是相联系的。
老子这样看元气的开始
想想看,古代人会怎样计算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呢?
我的看法是,古代人认为生命的开始在胎动的那个时候,通常把怀孕三个月当作生命的开始。《说文解字》说“女妊身动”,胎动了,妊娠就开始了。
《尔雅》有一个说法,胎就是“始”,开始的“始”和胚胎的“胎”字是同音字,是同意字,都是指生命出生。所以有大量的神话,描写植物的种子和植物的果实形成,描写人类的果实和人类的种子形成。
我们想起《道德经》里那句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在汉代出现的帛书里面,《道德经》这句话不是这么写的,他写的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我认为这个写法就有问题,不如传世的《道德经》准确。为什么?天地之始是有道理的,讲万物之始是没有道理的,天地之始就是阴阳之始,天地之分不是阴阳之分吗?对于人来讲什么时候分天地,就是怀孕三个月时候分天地的。
我认为,《道德经》首章里面所说的道就是元气的开始,万物的开始,它称作“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那个东西,他称作“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前的东西,他称作“道常无名”的那个东西。然后到了怀孕三个月的时候,它叫做“始”,也叫做“二”,也叫做“妙”。为什么叫做“始”呢?因为这个时候有胚胎了,胚胎开始了,天地开始了,阴阳开始了,但是这个时候虽然有开始,没有名,没有名就叫做“常名”。这个时候人是无欲的,到了“母”的阶段,小孩生下来了,小孩哭出来了,他就得到名了,他就成为独立个体存在了。
陈辉/整理
推荐阅读
https://img1.doubanio.com/view/note/large/public/p3934272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