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原文出处:罗辑思维得到
一说起暴力,我们很容易想到很血腥的场面。最近有本新书,叫《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作者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这本书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了暴力的机制,让我们对暴力有了新的理解。
书里说了个二战之后的调查研究,在接受调查的士兵里面,朝敌人开枪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都没开枪。有一位随军的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不开枪,不是因为怕受伤,而是怕伤害别人。这个听起来很矛盾的现象,现实中也有。比如说,很多街头斗殴,或者骚乱,最终的结果都是不了了之。而且大部分参与的人都不敢动手,实施暴力的只是一小部分人。
从很多暴力的照片和录像里也能发现,大部分参与暴力的人,脸上都是那种很恐惧的表情。为什么会这样呢?按照常规的理解,人在暴力中的情绪应该是愤怒的,但实际上,人只是在暴力之前愤怒,而且很多愤怒都是能控制的,比如两个要打架的人,一般都是先拉开架势,保持一定的距离,虚张声势,而不是立刻就动手。所以这本书里说,愤怒中的情绪,是一种冲突性紧张。人紧张害怕,是因为发生冲突这件事让人紧张,而不是因为害怕自己会受伤。
这本书里还说了个现象:当人对着人瞄准开枪的时候,一般都打不准,子弹会偏很远,有时候甚至会打到自己人。有调查显示,士兵和警察打靶的命中率,比直接开枪打人的时候高很多。也就是说,和敌人的距离越远,就越容易开火,所以炮兵部队要比带着小型武器的步兵杀伤力更强。
为什么越近越不容易命中目标呢?书里说,因为你看到对方,对方也看到了你,这一点制造了最大的紧张感。这就是为什么狙击手可以百发百中,因为他用的是望远镜瞄准器,就算看到目标的脸也没关系,因为目标并不会看到他。也就是说,双方不会互相看到是关键。所以,那些黑手党的杀手,一般都喜欢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然后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并且大多是从背后出手,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发生正面冲突。过去的刽子手要戴面罩,蒙面的人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暴力行为,也是这个原因。
书里还说了一下生理上的原因。面对面的冲突,能激发肾上腺素的分泌,让人紧张,心跳加速。心跳到了每分钟140次以上,举枪瞄准的协调性就会下降;到了每分钟170次以上,我们的感知会一片模糊;如果到了每分钟200次以上,一个人基本上就动不了了。尤其是冲突发生的时候,一般还伴随着其他的行为,像争吵、奔跑这些行为,会让人兴奋。这些兴奋和紧张混合到一起,冲突可能就不了了之了。就算冲突真的发生了,因为人这时候控制力是很差的,打也打不准,伤害也不会太大。
既然这样,为什么暴力能成功造成伤害呢?书里说,关键在于出现了不对称的冲突性紧张。什么意思呢?暴力发生的时候,如果一方能让对方进入高度紧张状态,而自己不那么紧张,能很好地控制身体,就能占上风。所以,与其说暴力是身体上的,不如说是情绪上的。如果一个人能很好地支配情绪,就能支配身体。这就是为什么现实中很多打斗都很肮脏,占上风的一方,会对毫无还手之力的一方大打出手。在极端情况下,尤其是发生战争的时候,一方心跳超过200次毫无还手之力,一方把心跳维持在140次以下,就会造成一次大胜,甚至是一次屠杀。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主要观点,供你参考。
本文源自:《暴力:一种微观社会学理论》
音频稿:宝利
讲述: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