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摘』《银子:一部生活史》

(2016-08-04 21:28:50)
标签:

杂谈

第一章

价值与财富

    不管是制成银币、银锭,还是用于宗教物品、珠宝、餐具的制作,银子都不会失去自己的价值。银子与货币价值之间的这种联系源远流长,体现在多种语言里。比如,在古代埃及,表示银子的词“hedj”意思与“钱”近似;在现代法语中,“argent”既是“银子”,也指“钱”;在英语中,现在依然把“举行小额捐赠活动”称为“收集银子”(silver collection)。银子作为一种贵重金属,一方面有自己的固有价值,另一方面,当它被制成某些物品时,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除此之外,许多银制物品还有人文价值,透露着许多拥有过它的人的信息。

    在货币出现之前的古代社会中,人们发明了很多货物交换时的价值计量手段,其中包括设立一套货物价值衡量标准。在这套标准中,贵金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295—前1069年),金、银、铜作为用来计量货物价值的贵金属经常被提及。但事实上,这种价值计量方式可能在更早时便有了。那时的契约文书里已经开始使用一些表示重量标准的名词,如“deben”和“kite”;许多在埃及的艾尔—阿玛尔纳(el-amarna)古城发掘出的银锭,其重量就是“deben”的整数倍。

随着文化的发展,货物交易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成堆或大块的贵金属越来越不便于流通。在日常交易活动中,块状的银锭既累赘又不好分割,使用上越来越受限。我们现在不是很清楚为什么币类—主要是银币—最终代替了块状贵金属成为流通货币,但使用币类起码省去了在货物交易中称重、分割的麻烦。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是,当时的政府想要通过控制铸币业来为自己谋利。我们现在知道的最早的币种,是由公元前7世纪的吕底亚(Lydia)王国(现在土耳其境内) 

 过去,有些银币靠浇铸而成,比如在中国;有些银币是在切割好的银块上打孔制成,比如在印度;但更多的银币是模铸而成。现在,模铸依然是银币的主要制造方式。其方法是把切好的银坯放在上下两个模具之间,上面的模具模纹朝下,底下模纹朝上,然后锤压模具,事先设计好的图案就这样被压上银坯的两面,银币铸成。

『书摘』《银子:一部生活史》


很多国家都曾铸造银币,其中比较早的有盎格鲁—撒克逊、中国、希腊、印度、伊斯兰、日本、罗马和北欧诸小国等。随着银币需求量的增长,铸币厂也越来越多,到公元7世纪时,光是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就有铸币厂34座之多。

 后来,虽然银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已通用,但并没有完全取代其他形式的贵金属货币。在中国唐朝(618—907),其他金属制成的钱币很常见,但是银子—通常是刻有不同铭文的银锭—依然经常用于商品交易、缴纳赋税或贿赂官员。甚至到了近代,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虽然货币种类越来越多,期票也已进入流通,但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依然完全建立在银子储备的基础上。比如,19世纪泰国澜沧王朝使用的就是一种外观相当精美的条状银币—虎舌银条。

『书摘』《银子:一部生活史》


随着贵金属钱币使用量的日益增加,如何保持每枚钱币的分量不受磨损遂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因为钱币都是用贵金属铸成的,所以常常有人巧施伎俩,如偷偷从钱币边儿上切掉一些。有些制造假币的人,甚至有不讲诚信的政府,在铸币的贵金属里掺入普通金属,这样做的后果,是降低了该种货币的流通价值。更近代以来,随着钱币本身逐渐演变成价值的象征,以及钱币中的贵金属含量逐渐减少,其外观设计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一种钱币能否保值主要就看其外观设计了。一旦某种有特定设计的钱币在市场上取得了人们的信任,它就会广泛流通。玛丽亚·特雷莎塔勒币(Maria Theresa Thaler)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1741年,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雷莎开始在奥地利、匈牙利、波西米亚等地发行一种新型钱币—塔勒币。这三地形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政治经济群落,塔勒币逐渐成为它们的通行钱币。塔勒币直径39.5毫米(1.5英寸),厚2.5毫米(0.125英寸),重28.0668克(1盎司),含优质银23.389克(0.8盎司)。它币身偏重,设计精细,制造工艺非常复杂(原料来自奥地利本土富足的银矿),因此很快就被土耳其和中东一带黎凡特(Levent)地区的商人广泛使用。正是由于黎凡特商人的广泛使用,塔勒币成了人们信赖的银子来源,并逐渐变成唯一被整个阿拉伯世界接受的流通货币,也成为阿曼国的官方货币。后来,塔勒币的流通又扩散到北非海岸、中国及其他远东地区。它也是美利坚建国后最早使用的币种之一,美国的官方货币“dollar”,其名字就源于“thaler”。由于塔勒币在世界贸易活动中非常重要,1780年玛丽亚·特雷莎死后,人们仍然继续铸造和使用(只是从那以后,每枚币身都印有“1780”字样,以示对特雷莎的纪念)。从1781年算起,维也纳的造币厂共铸造了将近四百万枚塔勒币,甚至到现在还依然有一家私人公司在继续铸造塔勒币。

『书摘』《银子:一部生活史》



『书摘』《银子:一部生活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