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书摘

(2016-07-26 21:55:46)
标签:

杂谈

二、下属的身份

(一)郭天爵与邵荣

《明太祖实录》载,丙申年(1356)建江南行省,以李善长、宋思颜为参议。其实二人任郎中,次年李善长方升参议(详见第一章第一节)。无论参议还是郎中,皆行省属官,非丞相、平章、右左丞、参政等堂上官。如果只有朱元璋任平章,其他文官仅任参议以下、武将仅任行枢密院官,则朱元璋虽然名义上为龙凤下属,也可以视为高距其他人之上的唯一行省大员。但是俞本载,此时尚另有行省大员:

丙申……升上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故元帅郭天叙弟天佑为右丞,以经历李士元改名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俱升元帅。

戊戌……七月,右丞郭天爵谋叛,诛之。[1]

元朝行省平章从一品,右丞正二品,则这位“天佑”以郭子兴之子的身份,与朱元璋同任行省高官。钱谦益引《纪事录》,“天佑”径作“天爵”。张德信以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沈抄本之“天祐”为讹,改为“天爵”[2]。朱元璋回忆道,郭子兴共三子,“长战殁,次为降人所陷,幼与群小阴谋,伏罪”[3]。次子即都元帅郭天叙,幼子必即“郭天叙弟”,亦即谋叛遭诛的右丞郭天爵。此前,这枝红军的第二号人物是张天佑,俞本或将“天爵”误为张天佑之“天佑”。

    右丞郭天爵遭诛,郭子兴后裔灭绝,军中似再无人可与朱元璋抗衡。但是《明太祖实录》载,己亥年(1359)正月,“平章邵荣破张士诚兵于余杭”,二月,“平章邵荣率兵攻湖州,败张士诚兵,追至城下”。又载,辛丑年(1361)封吴国公时,“以枢密院同知邵荣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同佥常遇春为参知政事”[4]。朱元璋于己亥年(1359)五月方由平章升丞相,《明太祖实录》关于己亥年(1359)平章邵荣的记载,是否有误呢?

    《明太祖实录》载,乙未年(1355)渡江时,“上率徐达、冯国用、邵荣、汤和、李善长、常遇春、邓愈、耿君用、毛广、廖永安各引舟渡江”[5]。似乎邵荣是左副都元帅朱元璋下属,地位尚在徐达、冯国用之下。但俞本载,丙申年(1356)三月,徐达、汤和同佥,四月,邵肆、邵荣、廖永安升同佥。[6]这五人是俞本记忆中最早升同佥者,但日期有误,徐达、汤和系俞本附述于二人克镇江事下,实必皆在七月建省之后(详见第一章第一节)。

《青州左卫选簿》载,甲午年(1354),定远人查胜“征嘉山徐家寨,攻六合、滁州,充邵四总管下百户”。黄金载,丙申年(1356),张旭“从邵四元帅攻围常州。”[7]邵四在甲午年(1354)已任总管,与朱元璋地位相当。丙申年(1356)七月,邵肆进攻宣州战死,升同佥必在当月建省之时。廖永安在三月攻克建康之处,即任天兴建康翼元帅,为巢湖水军诸将。归有光载:“视晁氏之黄,其初起跟随邵六元帅。以是功,子孙世世不绝。而邵六元帅者,今不可考其人矣。”周本淳注释此句:“邵六元帅,即邵荣也,后以谋叛诛。”但未提供证据。[8]在俞本的记载中,此前邵肆、邵荣皆同见,邵六确应即邵荣,与“邵四”渊源必深。总之,邵肆、邵荣、廖永安,是红军攻克建康前后军中地位仅次于朱元璋的将领。

戊戌年(1358)初,廖永安升任枢密院同知,同年冬被俘,[9]三人只剩邵荣。则己亥年(1359),邵荣作为军中第二号人物,任行省平章,并非不合理。《明太祖实录》关于甲辰年(1364)前的记载,因无官方日历等为基础,多抄撮各种文集中的臣僚履历,错讹甚多。上引辛丑年(1361)“同佥常遇春”升参政,其实常遇春在己亥年(1359)已以克衢州之功,由同佥升任佥院。[10]邵荣后来遭诛杀,明初官私记述多讳言其战功资历,《明太祖实录》篡改掩饰尚且不及,断不至夸饰其官位,所以,己亥年(1359)邵荣与朱元璋同任行省平章,是可信的。

徐达于己亥年(1359)四月升任同知,[11]而邵荣若任同知,当与廖永安约略同时,所以,即使邵荣如上引辛丑年(1361)由同知升任平章,也仍是军中地位最高的武将。俞本载,庚子年(1360)决定江南红军存亡的龙湾之战中,“数战不利……上调邵荣兵沿江而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相继,遂大败”[12]。邵荣率江南红军主力帐前五翼军,横击陈友谅军主力,发挥了决定性作用,[13]与其最高武将的身份相符。辛丑年(1361)后,行省平章似仅邵荣一人,高于右丞徐达。

《明太祖实录》载,壬寅年(1362)七月,“平章邵荣、参政赵继祖谋反,伏诛”[14]。赵继祖是濠州红军的老资格将领:

乙未……正月……张天佑将青衣兵、赵继祖为使者前行,耿再成将绛衣兵继后。

乙未……九月……也先邀郭元帅饮,杀之,擒张元帅,献于福寿,亦杀之。也先会元兵夹攻,大军遂溃,部下总管赵继祖跃马遁。

丙申……六月十六日,邵肆、邵荣、赵继祖、邓愈、华高领兵克广德府,就命守之。

丙申……高皇帝至,广德首倡归附。命元帅赵继祖、邵荣城守之。

己亥……六月……命长春枢密分院判官赵继祖、元帅郭天禄、镇抚吴良取江阴。[15]

郭天禄身份不详,仅黄金载为“凤阳人”[16]。观其姓名,必与右丞郭天爵有密切关系。要之,赵继祖与郭子兴后人、张天佑、邵荣渊源实深。杨士奇载,告发邵荣叛乱者为宋国兴,与父亲宋朝用皆为老资格红军:

甲午……从张天佑克五河、泗州、盱眙,又并进总管。乙未,从上克和州,渡江下采石、太平。总管邵荣等潜有异谋,国兴察知以闻,荣等伏诛。从克溧阳,进攻南台,国兴战殁,命公袭兄职。丙申……从克南台,公父升广德元帅。丁酉,随广德公克宣州,还,改广德公天宁翼元帅,以老,留建康。[17]

刘辰载:“元帅宋某以其事首告。”[18]可知杨士奇所记近实,唯将告变之事置于乙未年(1355),显然大误。黄金认为,“若以元帅宋某为宋晟,则可通。”潘柽章则认为,宋国兴既然壬寅年(1362)告变,则乙未年(1355)实未死。[19]按,兄战殁、弟袭职之事不应大误。俞本载,告密者“授指挥,守广德”[20],完全可能是曾守广德的宋国兴之父宋朝用,与张天佑、邵荣渊源亦深。由此,郭子兴诸子、张天佑、邵荣、赵继祖、宋朝用等人,实乃濠州红军早期将领,并非朱元璋嫡系,右丞郭天爵遭诛后,邵荣应作为濠州红军“正宗”的代表,在江南红军中与朱元璋相颉颃。[21]邵荣己亥年(1359)平章之职,即来自这个背景。

    俞本载,朱元璋得知邵荣异谋后,“令平章廖永忠、都护康铎邀饮,擒之”[22]。此时江南红军大略可分为濠州红军、巢湖水军、渡江后投降者三大部分。廖永忠继承廖永安为巢湖水军的首要将领,康茂才为渡江后降将中的首要将领。明太祖实录载:“上不欲即诛,系于别室,召诸将曰:‘吾不负邵荣,而荣所为如此,将何以处之?’常遇春曰:‘……纵主公不忍杀之,我等义不与之俱生!’”刘辰载,巢湖水军将领赵伯中失陷安庆当死,“常遇春谏曰:‘伯仲等系渡江旧人,姑用赦之。’太祖曰:‘不依军法,无以戒后。’”但邵荣事发后,“太祖欲禁锢其终身,听其自死。常遇春曰:‘……留之,是违天也。所以后人仿效,遇春心实不甘’”[23]。常遇春是乙未年(1355)渡江前夕才孤身投奔朱元璋的,与老资格濠州红军、巢湖水军皆毫无渊源,此时已凭无双战功傲视全军,故得以在赵伯仲、邵荣等两次关乎“渡江旧人”命运的场合做政治表态,但姿态前后迥异。朱元璋安排廖永忠、康茂才、常遇春出场,煞费苦心威慑濠州红军旧将,亦可见清洗邵荣的巨大风险。



[1]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丙申年第四条、戊戌年第九条,第48、98页。

[2]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一《宋小明王》,第33页;钱谦益著、张德信等点校:《国初群雄事略》卷二《滁阳王》及校勘记第十四条,第60、63页。

[3]张羽:《敕赐滁阳王庙碑》录朱元璋文稿,第196页。

[4]《明太祖实录》卷七,己亥年正月戊辰、二月癸酉,第80、81页。

[5]《明太祖实录》卷三,乙未年六月乙卯朔,第31页。

[6]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丙申年第八、十条,第57、58页。

[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编:《中国明朝档案总汇》第64册《青州左卫·指挥》“查升”,第27页;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五《张旭传》,第二册第428页。

[8]归有光著、周本淳点校:《震川先生集》卷十八《崇明沙守御千户所正百户晁君墓志铭》,第455、456页。

[9]《明太祖实录》卷六,戊戌年正月甲寅、十月甲戌,第62、68页。

[10]《明太祖实录》卷七,己亥年十月壬申,第89页。

[11]《明太祖实录》卷七,己亥年四月癸酉,第83页。

[12]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庚子年第七条,第123页。

[13]李新峰:《元末龙湾之战与南京水道》,第84--86页。

[14]《明太祖实录》卷十一,壬寅年七月丙辰,第141页。

[15]《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乙未年正月戊午朔、丁酉年六月己未,第19、54--55页;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乙未年第九条、丙申年第十四条,第42、62页;嘉靖《广德州志》卷一《郡县表》,第26页。

[16]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二二《郭天禄传》,第二册第317页。

[17]杨士奇:《东里文集》卷十二《西宁侯宋公神道碑铭》,第171页。

[18]刘辰:《国初事迹》,第89页。

[19]黄金:《皇明开国功臣录》卷十八《宋国兴传》,第二册第159页;潘柽章:《国史考异》卷一第十二条,第15页。

[20]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壬寅年第九条,第170页。

[21]参见李新峰:《邵荣事迹钩沉》,第86--88页。

[22]俞本著、李新峰笺证:《纪事录笺证》卷上,壬寅年第九条,第170页。

[23]《明太祖实录》卷十一,壬寅年七月丙辰,第142页;刘辰:《国初事迹》,第94、90页。


《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书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