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
各省市的高考状元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
考生们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作为一个高考过来人,
必须要在“前程似锦”的祝贺声中,跟大家唱唱反调。
https://imgcache.qq.com/music/photo/mid_album_68/U/v/003z2gUE43QJUv.jpg
1
高考后,欢迎进入现实世界
高三那年,班主任找来他前一届的学生给我们介绍学习经验——一位考过我们省的文科状元、在清华经管学院就读的师姐。她意味深长地嘱咐我们:
要珍惜中学时光,这是你们人生中最后一段可以单纯地为一个确定目标全身心投入的日子,到了大学你们就会发现,你们现在其实很幸福。
当时的我们不以为意,甚至觉得是师姐编出来安慰我们的,毕竟和拼死拼活兵荒马乱的高中相比,我们幻想中告别了考试后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随着年纪增长,我们逐渐开始理解师姐的感受——在某种意义上,高考,开启的不是一段充满希望的崭新生活,相反,人生真正的磨难才刚刚开始。
网络剧《最好的我们》剧照,
剧中的高中生虽然课业忙碌,
但他们爱情、友情、师生情都单纯美好。
和高中阶段简单的生活目标、单纯的社会关系相比,进入大学、尤其是走向社会后,我们被迅速席卷入一个价值观混乱、欲望被无穷激发、原子化个体被庞大社交网络裹挟的成人现实世界。
我们将在众声喧哗中越发孤独,在拥有更多自由时陷入迷茫,在面对更多选择的同时,承受自身局限带来的痛苦、面临形形色色的失败与遗憾。
2
这是一个把尼采当成心灵鸡汤的时代
本以为高考之后会无忧无虑,实际上,你不快乐的时间将会变得更多。因为:这是一个成年人普遍声称自己患上了抑郁症的时代。也是一个大众把哲学当做心灵鸡汤去读的时代。
我认识的一位朋友S每天手抄“尼采语录”,可这样的行为并没有让他更靠近尼采的理想人格——充满勇气与生命力、让悔恨与内疚全无立足之地的人生。
反而背道而驰——
他花大量时间质疑自己从选专业、做社团、找实习等等每个环节做出的错误决定,机会来临时他怀疑自己,看到别人成功时又痛恨自己错失了机会,每天看起来忙忙碌碌觉都不够睡,但又说不清自己在其中到底收获了多少。
S的体验也是当下年轻人心理感受的一个缩影,每天都在经历残酷的内耗:在生命中所有的平庸时刻、无用的罪恶感、难以启齿的痛楚、自我妥协等感受中反复纠缠。
#尼采语录#标签下部分微博截图,在这些“尼采式心灵鸡汤”中,尼采的哲学意义已经最大程度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其庸俗生活智慧式的理解。
至于背后的原因,大家通常都会归因于“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不是不负责任的强行甩锅。
实际上,世界确实在改变。
大哲学家海德格尔将我们的今天所生活的世界称为“技术世界”。他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相信你也注意到了,每一年,不论是你的手机、电脑或游戏等等,无一不在改变:功能更多、屏幕更大、色彩更逼真、连线更快……而你也明白,任何一款产品,若不跟上这股潮流,就无异于自杀。
这是……绝对命令、一种只要想生存下去就得遵从的必要。
也正因如此,我们可以说,
在今天全球化竞争将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压缩成一场无止尽竞赛的同时,历史的运行已非人类的意志所能控制
。这时,历史其实已经如同某种宿命,而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在朝好的方向前进。
谁会真心相信,因为每一年我们的手机尺寸减半而容量加倍,我们就会变得更自由、更快乐?
(吕克·费希《人生难得是心安》)
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变好,我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人类对科学、技术等手段本身的进步盲目追求,却没有赋予这些手段超越性的目的——比如追求真正的幸福与自由。
为了配合“技术世界”飞快前进的步伐,个人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去抵达抽象意义上的“好”和“快”。“功利主义”和“唯结果论”就是个体对这个世界的反馈和生存策略。
3
我们拼命奔跑,都怕被这个时代落下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像高考这样统一的目标,你会发现身边的人纷纷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自诩九零后青年领袖、毕业于国内顶尖院校的年轻人孙宇晨的成长经历非常有时代症候性:
高中时渴望像韩寒那样年少成名,于是混迹新概念;大学时猛烈批判主流制度夺人眼球,还陷入“抄袭门”;国内创业风潮兴起,毕业后的他又马上投入互联网创业领域,高喊“我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就是看他赚了多少”,自称“九零后创业领袖”。GQ杂志这样描述他:
一个小城少年,靠着对声名的强烈渴望,完成了人生的一系列跳跃。一路走来,他以不同形象示人,懂得适时地置身于时代的风口。“一定要赢”,是他人生的信条与核心逻辑,因为
“这是一个按了加速键的时代,我绝不能被甩在后面”
。(智族《风口上的孙宇晨》)
九零后创业者的喷涌
带来了新鲜的生命力,
还有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
“你为什么如此浮躁不淡定”。
我们不对他的人生选择做价值判断,只是在他的身上,有这个时代激进功利的极端化表达。
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只有一个:(物质上的)成功或失败。
衡量一件事的意义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它是不是有用?能不能帮助我成功?
孙宇晨的焦虑也是所有年轻人的焦虑——害怕被这个“超速”的时代落下,目睹着同龄人纷纷获得了足够的声誉、机会和财富的同时,我们害怕自己手中什么都抓不住。于是越着急,我们的步子就越虚弱。
4
当网红比读书更有用?
学生阶段的“学霸”以后会长成人生赢家吗?考虑到勤奋程度、意志力、或者智商等问题,这一假设是有很大概率实现的。但现实可能要更复杂一点。
前几天的本科室友聚会上,Q宣布她辞职了,要回家乡准备公务员考试。Q考进我们系时,是她们那个小县城的文科状元,也是那里四年来唯一考上P大的学生。
毕业后的Q还算顺利地在北京找到一份纸媒工作,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字小时随时待命,到手的工资却在交完房租后连一个月的伙食费都不够。因为不愿问家里要钱,Q做了好几份兼职,没日没夜地对着电脑。她指着自己的脸对我们说:“你们知道的,我之前的皮肤简直吹弹可破,现在都看得见毛孔了。”
一个月前母亲打电话给Q说在医院检查出了良性肿瘤,病情虽不算严重,但还是让Q彻底下定决心,毅然辞去工作回乡发展。
她说,回到家乡之后最怕的,就是参加高中同学会。每次在同学会上听到诸如“XXX整容之后成了网红还开了淘宝店月入上万”,“XXX大学毕业后做微商卖假鞋和假包一年就已经开上了宝马”、“XXX嫁入豪门生了两个孩子现在是有钱有闲的人生赢家”等消息时,Q都会心里一惊。
年入千万的网红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神话”。
这些传言本身的真假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叙述这些事情时的语气,鄙夷和羡慕同时非常复杂地混合在了一起,也让Q开始怀疑自己是否一直过于理想主义,甚至怀疑自己努力读了十几年书,真的有意义吗?
是的,除了要抵抗或者服从单一的“成功”标准,从校园中走出的年轻人们还会逐渐发现——曾经你们信仰的价值正在崩塌,并走向混乱。
越来越多人怀疑,踏实工作是否不如浮夸叫卖夺人眼球更容易成功?善良诚实是否不如心机手段更让人获得幸福?
也有人提出质疑:是不是在当下社会中,知识、善良、靠谱、诚实劳动这些美好品德已经失去了它们应得的尊重,并在金钱逻辑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
就像是前一段时间的热剧《欢乐颂》中所展示的那样:
电视剧《欢乐颂》剧照
每天辛勤干活的关关最多只能成为一个好的下属,而不管在事业还是在爱情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曲筱筱却被众人喜爱。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可能会长期持续的陷入这种价值的迷茫。
5
你该如何选择?
提出以上这么多问题,不是在宣告“这是个糟糕的时代”。实际上,在几千年来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发现:每个时代的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世界接近地狱。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主动选择怎样的生活?
我们该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怎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最后,还是要祝福每一位考生前程似锦,祝福每一位年轻人都能把对未来的焦急化作对当下的坚定。祝你们在混乱的价值中找到自我保全的方式,拥有诚实的爱与真正的幸福。
无论在多么糟糕的时代,你都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过你热爱的生活,选择成为你想成为的人,下面这套书能够在你选择求知和就业的领域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成为打开人文社科领域大门的钥匙,帮你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自己的热爱。
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
END
- 版权信息 -
内容编写、编辑排版 marryshu
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emily_wa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