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知道儿童节的礼物中,有没有一本你爱不释手的书?
想读书、爱读书的你,有没有关注过国学经典呢?
我们常常鼓励孩子们从小诵读国学经典,今天就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开始诵读国学后,可以帮助孩子从开始的每天记忆20-30个字,到每天快速熟记100-200个字。
比如,孩子如果一个月学会《千字文》,即认识了近1000个汉字;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认识3000多个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汉字具有促进左、右脑功能平衡发展的作用,通过汉字来开发儿童智力,儿童可较长时间(如2小时以上)集中注意力于阅读等学习活动,这能极大地开发儿童的学习能力。
0-13岁是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期。经过多年的实验表明,孩子进行国学经典诵读,2-3个月后就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从开始的能识记20-30个子字到后来每天能识记100-200个字,很多孩子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能把一万六千字的《论语》熟背,其记忆潜能在经典诵读中得到开发。几万字的古文对他们来说都不是难事!实践证明,有多动症,感觉综合失调甚至自闭症的孩子在学习一段时间的国学后,境况都会得到大大改善!
在中国古代,诵读是一种普通的教育方法。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的儿童,即使不引导他们记住有价值的经典作品,他们也会去背诵广告词,流行歌曲。因为重点不在理解,而在记忆,所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小猫叫,小狗跳,猫叫狗跳好热闹”的难易程度完全一样,而前者对文化生命而言更有意义。经典名著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让儿童自小就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让儿童多念、多反复乃至背诵。
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它凝聚着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孩子从小就熟读国学经典,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从高起点展开人生。
儿童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内化”与“外化”的过程。所谓“内化”就是把外在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变为个体内隐的心理的东西;所谓“外化”就是把个体内隐的心理的东西变为个体外显的行为和习惯。实现这两个“转化”的关键是习惯。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童蒙养正,幼儿养性”,习惯培养的训练从一开始就要求蒙童“朝夕模仿、正确做到”,然后“积久成熟”,从模仿转化为“自成方圆”,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因为,道德教育除了传授道德知识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化人们的行为。道德的“知”是需要实践来体现的,必须要落实到“行”上,必须要转化成行动。各地实践表明,开展国学教育的学校和幼儿园,小朋友通过系统地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班风、校风明显好转;孩子变得讲礼貌,讲卫生,更加懂事、孝顺了。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