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近代哲学史》书摘

(2016-05-16 08:45:32)
标签:

杂谈

《近代哲学史》书摘 
       哲学史是最好的哲学导论——这是谢林和黑格尔的共识。而且谢林比黑格尔更早地实施了这个计划。

       其实谢林于1804年写作的《哲学导论》(Prop?deutik der Philosophie)就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近代哲学史”,谢林在其中首先把之前的哲学区分为“有限者的层面”和“绝对者的层面”这两个阶段,然后依次讨论了1) 唯物主义,2) 笛卡尔的精神和物质(或心灵与身体)二元论,3) 斯宾诺莎的实在一元论,4) 莱布尼茨的精神原子论,5) 形而上学的独断论,6) 康德的不完满的“无限—有限”二元论唯心主义,7) 费希特的完满的“无限—有限”二元论唯心主义,最后把他自己的哲学定位为8) “唯心主义的斯宾诺莎主义”或“完满的唯心主义”(VI, 130)。

       类似的“近代哲学史述要”也出现在谢林1810年的《斯图加特私人讲授录》(Stuttgarter Privatvorlesungen)里面(VII, 443446)。在此期间,黑格尔登上了哲学舞台,明里暗里对谢林哲学提出了尖锐批评,而以雅各比、巴阿德尔为代表的神秘主义则从未停止对于谢林哲学的攻击,这些情况促使谢林一方面把这些理论对手的哲学思想纳入到近代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予以回应,另一方面继续深化发展他自己的哲学思想,并对其进行重新定位,而这些反思的结果,就是当前的这部《近代哲学史》(1833/1834)。

       其实早在谢林于1832年在慕尼黑大学正式讲授“近代哲学史”这门课程之前,他的相关思想已经在1827年的“世界时代体系”讲授录中有所表述。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大师,谢林在讲授哲学史的时候,从来都不是像通常的哲学史家那样采取平铺直叙的方法(比如先讲哲学家的生平和著作,然后介绍其主要思想等等),而总是一针见血地从哲学家的核心思想和关键命题出发,揭示出思想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过程。在这部《近代哲学史》里,谢林以高屋建瓴的方式阐述了近代哲学从笛卡尔出发直到谢林本人的后期哲学的演进过程,其重点在于考察近代哲学的“主体”“存在”“思维”“经验”“上帝”“自由”“本原”等核心概念在各位哲学家那里的关键意义,并最终揭示出他所强调的“否定哲学”和“肯定哲学”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谢林不但对于他自己的早期哲学作出了自我检讨,更用整整一章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详细的批判分析——后面这一部分尤其是一份具有重大哲学意义的珍贵文献,因为长久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黑格尔及其学生对于谢林哲学的各种批评,仿佛谢林仅仅处于一种只有招架之功,毫无还手之力的地位,已经被完全驳倒了,但实际上,谢林不但明确回应了黑格尔对他的某些具体指责(比如绝对者作为“前提”或是“结果”的问题,又比如“理智直观”的问题等等),而且反过来敏锐地揭示了黑格尔哲学在“现实性”乃至“历史性”(或“时间性”)方面的重大缺陷,进而指出黑格尔哲学在整个近代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只能算是一段“插曲”(Episode)(X, 125, 128, 213)。最重要的是,谢林对于黑格尔的“反批评”是一种纯粹“内在性的”(immanente)批判,也就是说,他和后黑格尔时期的那些完全站在外围反对黑格尔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和尼采)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他的目标不是要简单地拒斥甚至打倒黑格尔,而是要让黑格尔哲学、他自己的哲学、还有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达到真正的完满。今天的我们尤其深刻地认识到,不管谢林哲学和黑格尔哲学有着多大的分歧和争论,它们在本质上仍然具有一种最为亲密的“家族相似性”,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高举理性、科学和辩证法旗帜的“大全一体”精神。无论如何,谢林的这些深刻思想使得他的《近代哲学史》不仅成为一部哲学史名著,而且也成为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